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置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置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风景与记忆》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本书是一部西方神秘主义简史。作为西方文化的伏流,西方神秘主义在西方历史和西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当西方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基督教的衰落,兴起了灵知派的现代类比思潮(从浪漫派到现代的沃格林等),灵知派研究渗入现代西方学术的诸多领域。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希望本书能有所建树。《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中,在19世纪的语境下重构了狄尔泰的释义学式的生命存在论,并且确定了它对20世纪哲学的影响以及对21世纪初的哲学的重要意义。
康德的伦理学著作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广受赞誉与仿效。但是,对这些伦理学著作中存在着的某些内在不一致的指责也始终存在。奥诺拉·奥尼尔教授在她的书中紧贴康德的文本,详尽考察了这些不一致,并尽可能地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置于合理性、行动和权利等现代概念的框架之中展开分析。在奥尼尔教授看来,康德为理性提供了某种“建构主义的”证明,以及某种道德性视角,在这种视角之下,义务是先于权利的,正义和德性是相连的。在书中,奥尼尔教授首先对康德哲学中的方法、理性、自由、自律以及行动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考察;而后,进一步探讨了我们更为熟悉的那些关于命令的阐释;在的部分,则强调了康德的伦理学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康德式”伦理学之间的区别,这涉及约翰·罗尔斯的作品,也涉及当代其他一些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林罗山の思想》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部分内容曾作为论文发表过。具体是:林罗山生活的时代、生平及其著述;林罗山的理气论从对理的释义看林罗山与朱熹的异同;林罗山的性情关系论兼与朱熹、李退溪比较;林罗山的排佛论兼与朱熹、韩愈比较;林罗山的孙吴兵法观兼与朱熹·南宋事功派比较;林罗山的文学思想围绕“文道关系”问题与朱熹进行比较。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理想国〉的内与外》是"经典与解释"集刊的第37辑,主要论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的理想国家方案。本辑论题部分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国》中涉及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现象学要求人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观:在尽量不带任何之见的情况下,认真仔细、一线不苟地去描述“看到”、你经历到的内容以及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形成过程,它们现实进程,等等。这本扎记所涉及的哲学家不一定全同现象学直接有关,但是根据作者的体会,他们对了解现象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了解现象学的特征均有帮助,所以都堆砌在里面,供读者自己拣选。
本书列举了20世纪思想激烈变动之震源地的四位思想家--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论述了这四位思想家开辟了20世纪什么样的思维水准?发掘了哪些主题圈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