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
《人性需要揭穿》原名《智慧书》,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它以一种令人惊奇冷峻的笔调,揭穿了人性的真面目,为人生处世提供了战胜艰险、困顿与迷茫的神机妙策。全书汇集300则绝妙的处世箴言,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智慧、谋略。笔法简练、意蕴隽永,随便读到其中一句,都能直抵人心。自1647年问世以来,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而不衰。
海德格尔向希腊源头处存在经验的“回返”有着对希腊早先的外向度“命运”的属意,而缺失对人生内向度“境界”的祈向,这使其存在之思在价值意味上显得彷徨犹疑,而丧失本有的人文关怀,尽管他超越人本主义又寄望绽出之此-在为存在打开一道视域,但终究还是小觑了人的心灵对“至善”价值的祈向。 《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以“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对后期海德格尔关于技术、艺术、美的运思进行解读,高度评价了其运思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特别是技术之思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在穿越众多“迷雾”和“意见”的泡沫中,对其运思作出了断制,并指出了他的存在之思的偏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一篇考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先驱者们的长篇导论始,追溯了泰勒斯所发动的那场理智,经由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们的复杂的物理学理论而达到。该书详加剪裁、精审翻译,并予以评论,历史地展现了哲学思维本身发生、发育、发展、烟花、转变的进程。
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最新力作。 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罝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罝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这套《柏拉图著作集》收入本杰明·乔伊特所译的全部柏拉图作品,每篇附有乔伊特所作的导读和分析;另附其他人所译的《大希庇阿斯》、《第七封信》等,以及英文原版的柏拉图著作索引。 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Jowett,1817—1893),牛津大学教授,19世纪英国杰出的古典学学者,以翻译和研究古希腊哲学著作知名。乔伊特所译柏拉图著作英译本首次出版于1871年,收录柏拉图绝大部分作品,迄今为止是由同一人所译的篇幅最多、最完整的英译本。百余年来,该译本经多次再版,广为传播,为柏拉图著作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