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勾画当代西方认识论的逻辑概貌并为直接实在论进行辩护。西方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个信念只能通过另一个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辩护或证明。外部世界或知觉本身不能直接给一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只有当外部世界或知觉转变为认识主体的信念之后才能为某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这个看法被称为“信念假设”。凡承认这个假设的理论都被称为信念理论,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凡否认这个假设的则称为非信念理论,如外在主义理论(包括概然主义和可靠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理论。“直接实在论”否认信念假设,认为一个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辩护,而且也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印象或记忆状态直接得到辩护。由于这种理论主张从知觉印象到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过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关于知觉印象的信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史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不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与西洋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试图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康德原典并培养解读康德著作的能力。 本书是一部导读性质的著作。由于篇幅关系以及为了不让各种外在考虑时时中断康德本人极其连贯的思路,基本上对历来各种有关康德的述评和见解未作引证和商榷,以便让读者能与我们一道切实地面对康德的原著,探讨康德本人在这部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
本书以亚里士多德之前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分三个方面系统分析论述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自然观。个方面是前提性的,概要介绍他对前人自然观的批判以及通过知识分类对自然哲学地位的确立。第二个方面是基础性的,集中考察他对“自然”概念含义的清理。第三个方面是全书的重点,正面讨论他的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即自然所为论、自然动因论、自然实体论。此后,简单梳理亚里士多德以后西方自然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种主要形态的大致线索,并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探讨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迪作用,并以此作为本书的结语。
空间概念可以被看成是理解希腊与近代自然哲学之重要区别的钥匙。《希腊空间概念》基于原始文献的重新解读,指出希腊人并没有近代意义上背景化和几何化的“空间”(space)概念,由此对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概念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对希腊文topos的译法、米利都哲学的实质、早期原子论者的虚空概念、柏拉图关于chora的论述,以及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理解等,都提出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作者运用“求异”的方法考察古代理论、概念、问题与现代的差别之处,并力图在过去的思想氛围中理解这种差别,而不是单纯将过去的理论看成接近真理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环节,这是一种更为尊重历史的致思路向。
在印度哲学史上,凡承认吠陀圣典的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的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本书对印度的流派哲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这六派包括吠檀多哲学、数论派哲学、瑜伽拍哲学、胜论派哲学和正理派哲学。作者对其起源、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米德是20世纪与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领军人物。他的社会哲学思想融通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并不断汲取教育实验和社会改革实践中的养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处于学科前沿的创造精神。 作为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创建者,米德通过对人类的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有意义的姿态”即符号的研究,探讨了心理现象和意识活动的社会性,并由此得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的结论。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米德不是从个体的“自我”引出社会,而是从客观的社会过程出发,借助于语言等媒介把社会交流过程输入个体内部,进而获得个体的思想发展和个体存在的社会意义。米德还论证了社会控制的形成和社会的组织化制度化功能,并指出,以交往和共处为基本存在方式的人类社会,离开合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
本书是三卷本《欧美哲学通史》(古代哲学卷、近代哲学卷和现代哲学卷)的一个精编版。全书共分七编,其中,前六编基本上是对原来各卷相应内容的压缩和精选,第七编则完全是重新撰写的。 编撰这个精编本,主要是为了适应课程安排的需要。目前西方哲学通史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左右。为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在原三卷内容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删节或修订,篇幅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致可供一个学期使用。 我们删节下来的要么是一些影响相对较小的哲学流派的思想,要么是属于某个哲学分支部门的内容。我们力求保持整本教材内容的前后连贯,以体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当然,这个简编本不能替代原来的三卷本。如果读者想更全面地了解欧美哲学的发展历程,还请参考原书或者其他多卷本教材。
本书收入康德认识论相关著述,含《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逻辑学》等著作和《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论认识能力》等文章、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鲍氏著作本身,包括已经出版的小薄册子,数量达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当推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该书不仅包括了其核心的思想,即“象征交换原则”,而且还对西方自古以来死亡的谱系做了追踪考察,并就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做了细致的论述。不仅如此,该书承上启下,上接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烈批判,包括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方式理论,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等,也都在鲍氏的批判之列;下续对20世纪末西方技术社会及其体制的研究和批判,如大众媒体批判、诱惑和致命策略的批判,等等。因而,可以说,《象征交换与死亡》集鲍氏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对其他理论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