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勾画当代西方认识论的逻辑概貌并为直接实在论进行辩护。西方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个信念只能通过另一个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辩护或证明。外部世界或知觉本身不能直接给一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只有当外部世界或知觉转变为认识主体的信念之后才能为某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这个看法被称为“信念假设”。凡承认这个假设的理论都被称为信念理论,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凡否认这个假设的则称为非信念理论,如外在主义理论(包括概然主义和可靠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理论。“直接实在论”否认信念假设,认为一个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辩护,而且也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印象或记忆状态直接得到辩护。由于这种理论主张从知觉印象到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过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关于知觉印象的信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该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
《童趣逻辑》主要内容:曲爷爷说:“不过,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分辨前提和结论,那就是,含有(或者暗含有)‘因为’的句子是前提,‘所以’是结论。这上‘所以’特别重要,它是推理的标记,可以说‘所以’就是推理。”
《弗莱德加编年史》(拉丁文FredegariiChronicorumLiber,英文ChronicleofFredegar):公元7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出现6部互有关联的以法兰克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编年史著作。近世学者在中世纪抄本边页中发现“弗莱德加”这样的名字,于是将这6部编年史归在他的名下。这6部编年史被组合为4卷本史书,其中,前3卷(包含5部编年史)基本上是对已有史书的转抄和摘录,而第4卷(即第6编年史)则是作者的原创。《弗莱德加编年史》第4卷从公元584年开始续编,其最初8年的记载可与《
本书是三卷本《欧美哲学通史》(古代哲学卷、近代哲学卷和现代哲学卷)的一个精编版。全书共分七编,其中,前六编基本上是对原来各卷相应内容的压缩和精选,第七编则完全是重新撰写的。 编撰这个精编本,主要是为了适应课程安排的需要。目前西方哲学通史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左右。为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在原三卷内容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删节或修订,篇幅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致可供一个学期使用。 我们删节下来的要么是一些影响相对较小的哲学流派的思想,要么是属于某个哲学分支部门的内容。我们力求保持整本教材内容的前后连贯,以体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当然,这个简编本不能替代原来的三卷本。如果读者想更全面地了解欧美哲学的发展历程,还请参考原书或者其他多卷本教材。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是在多种译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来,译者充分尊重原文,将其客观地翻译为现代汉语。本书的出版,当可正本清源,为相关研究者打通障碍、铺平道路,同时也能让国人明了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语境下爱的根本取向,以及这个取向的可取、限度和局限。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勾画当代西方认识论的逻辑概貌并为直接实在论进行辩护。西方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个信念只能通过另一个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辩护或证明。外部世界或知觉本身不能直接给一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只有当外部世界或知觉转变为认识主体的信念之后才能为某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这个看法被称为“信念假设”。凡承认这个假设的理论都被称为信念理论,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凡否认这个假设的则称为非信念理论,如外在主义理论(包括概然主义和可靠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理论。“直接实在论”否认信念假设,认为一个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辩护,而且也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印象或记忆状态直接得到辩护。由于这种理论主张从知觉印象到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过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关于知觉印象的信
本书收入康德认识论相关著述,含《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逻辑学》等著作和《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论认识能力》等文章、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这本新书里,斯拉沃热·齐泽克和格里·戴利进行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对话。这些对话阐释了齐泽克对心理分析、哲学、多元文化主义、通俗文化、网络文化、集权主义、道德和政治问题的独特思想。 齐泽克是一位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是拉康思想的追随者。他一直处在心理、政治和文化辩论的。他的理论以拉康思想为基础,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全球化、网络空间、电影、音乐和戏剧。他的作品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改变了我们对通俗文化和政治,以及其它时事的思考方式。在和格里·戴利的对话中,齐泽克详细地论述了一系列的主题,包括对哲学目的和心理学的思考、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享乐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萨德、纳粹主义以及更多的问题。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齐泽克独特的幽默和个性。这本书是阅读他其它作品的一本理想的入门
在《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鲍氏著作本身,包括已经出版的小薄册子,数量达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当推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该书不仅包括了其核心的思想,即“象征交换原则”,而且还对西方自古以来死亡的谱系做了追踪考察,并就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做了细致的论述。不仅如此,该书承上启下,上接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烈批判,包括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方式理论,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等,也都在鲍氏的批判之列;下续对20世纪末西方技术社会及其体制的研究和批判,如大众媒体批判、诱惑和致命策略的批判,等等。因而,可以说,《象征交换与死亡》集鲍氏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对其他理论的批
说起童话故事,我们总要想到这样的结尾:“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然,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葆青春,当他们白发苍苍之后,有了小王子、小公主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呢?艾伦?奇南的《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通过对一些有特色的老年童话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艾伦?奇南。艾伦?奇南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1952年出生,亚裔。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著有多篇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论文。这本书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在阐释这本“老人童话故事”时,他借助了人类发展心理学
傅佩荣教授集中于加缪的核心思想展开讨论,分析此一核心思想在加缪整个思想历程中的发展和成熟过程。这一核心思想就是“生命是荒谬的”。 该书具体分为五篇。篇概述加缪思想的历程与意义。作者将加缪的思想具体分为荒谬期、反抗期和自由期。第二篇着重分析加缪的“荒谬”概念。作者地梳理了加缪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荒谬之感受阶段、荒谬之概念阶段、荒谬之规范阶段。这三个阶段具有严格的逻辑顺序,也是一种在个人思想成熟过程中所依序经历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首先发现生命是荒谬的,然后将此一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就是生命之荒谬。第三篇是傅佩荣对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的译文。译文全面清晰地再现了加缪法文著作的思想精髓,语言简洁明快、易于理解。第四篇是作者对加缪的剧本《误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