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1850年的封笔之作,这个书名有点笨拙但意思清晰,即 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 ,分两卷。第1卷是附录,包括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命运、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人生的智慧6篇。这些后续补充的哲学短文是我的更重要的、自成体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带作品,里面既有一些探讨相当特别的、各自不同的论题的论文,也有对更加各式各样的题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这些文章结集在此,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由于其题材的缘故而无法收进我那成体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数若干文章则因为写作得太迟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体的著作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 补遗 ,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首次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
《故事海》原名kathāsaritsāgara,意为 故事河流汇成的大海 。全书分作十八卷、一百二十四章,采用印度传统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故事框架主要是以优填王的儿子那罗婆诃那达多的故事为主干,从他诞生开始,直至最后成为持明转轮王;围绕这个主干故事,插入大大小小的神话、传说、寓言、幻想故事、历险故事、爱情故事、妇女故事、智慧故事、傻瓜故事、骗子故事、动物故事和宫廷故事等,总共约有三百五十多个。 《故事海》堪称 印度古代故事大全 ,其中许多故事是古典梵语文学家的灵感源泉。如戒日王戏剧《龙喜记》的云乘太子舍生求法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四卷;被译为多种欧亚语言的《五卷书》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十卷;有多种传本的《僵尸鬼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十二卷。由于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海》对于研究印度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1920-1963年)》编著者·比默尔、汉斯·萨纳尔。《海德格尔研究文丛: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1920-1963)》信集为人们了解20世纪两位西方主要思想家提供了超乎寻常的个人化和哲学化的视角。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庆祝胡塞尔六十一岁生日的聚会上结识。由于认识到在哲学应该为何的问题上他们有着相似的立场,友谊在他们之间便油然而生。此后他们飞鸿传书四十年,书信承载了他们诸多的智识、社会与个人的纠结。在他们相识的头十三年里,书信的主要内容还集中在对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哲学问题的学院式的意见交换上。然而在1933年,当海德格尔公开地支持“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并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的一员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之相反,雅斯贝尔斯的妻子是犹太人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十肖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本书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 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在科学哲学中运用形式方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拥有一个固定的指称框架的可取性,这种指称框架可以被用来组织手头的许多学说。《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考察了集合论方法是如何提供这样一种指称框架的,全书内容涵盖了公理化方法、表征、不变性、概率、力学以及语言等问题,同时还包括对关于语词和句子的脑波表征的研究。本书是帕特里克?苏佩斯教授的代表作,是苏佩斯教授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了解科学哲学当前进展的作品。
本书是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的经典研究著作。作者从双方截然对立的差异的描述出发(宁静-运动),最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这两大截然对立的文明是如何融会到共同的基础上并构建起西方的传统文明的。作者非常精到地选取了“语言”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手的古典语言文献的资料,通过大量的语言上的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两种文明在“思想模式” 、“感性模式”、“时间与空间”、“数量与数字”、“历史与自然”、 “物”等关键范式上的基于“宁静-运动”的差异,并且,在每一处地方都明确地指出,在这种差异之上的可能的相同或曰接铆之处。最终,作者把这两大文明融会进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即它们事实上是对现实的两种可能的,而且是同等必然的反应。在这个意义上说,两大文明的思想是互补的;希腊人把现实描写为存在,希伯来人把现实描写
《弗莱德加编年史》(拉丁文Fredegarii Chronicorum Liber,英文Chronicle of Fredegar):公元7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出现6部互有关联的以法兰克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编年史著作。近世学者在中世纪抄本边页中发现“弗莱德加”这样的名字,于是将这6部编年史归在他的名下。这6部编年史被组合为4卷本史书,其中,前3卷(包含5部编年史)基本上是对已有史书的转抄和摘录,而第4卷(即第6编年史)则是作者的原创。《弗莱德加编年史》第4卷从公元584年开始续编,其最初8年的记载可与《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文献集。它围绕“什么是启蒙”这一主题收录了18世纪晚期和20世纪的一批思想家、如康德、哈曼、费希特、哈贝马斯、霍克海默、福柯等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应和分析,文集所涉及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均令人惊叹。其中的一些译自德文的文献不仅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新鲜,而且之前在英语世界中也少为认知。书中既有对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与启蒙相关的现代性问题的深度审视。
《尼采的沉重之思》基于施特劳斯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尼采讲座的授课记录稿,由杜兰大学哲学教授维克利编辑整理而成。施特劳斯一生共三次讲授尼采,本稿是第二次讲授,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与《道德的谱系》三个文本。 施特劳斯的这次讲课主题是尼采对自然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尼采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努力如何使得尼采思想矛盾重重。施特劳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思考哲学是否可能这个大问题。尼采的困境在于,试图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重新找回自然,并为自然祝福。施特劳斯的讲述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尼采所思的沉重性,并告诫听众,尼采的思考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中文版根据图书内容和主题重拟了标题,即《尼采的沉重之思》。 此外,施特劳斯于1962年专门讲授过《善恶的彼岸》,但仅留存下来两讲,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