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拒众人的苦苦哀求,拒越狱,勇于赴死?《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我们还会发现原来《黑客帝国》的思
以“伏尔泰和卢梭”或“卢梭和伏尔泰”为题的研究为数众多,以至人们不敢再沿用类似的标题来写一本厚书。当然,伏尔泰和卢梭的对子很有法兰西精神的特性,在他们之前有过“笛卡尔和帕斯卡尔”、“高乃依和拉辛”、“波舒哀和费纳隆”,在他们之后又出了“保尔·克洛代尔和保尔·瓦莱里”……本书涉及的不是比较,而是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性研究。我们想知道卢梭怎样看伏尔泰,伏尔泰又怎样看卢梭。 迪德凡夫人在给伏尔泰的信中这样写道:“后人将会把我们这个世纪称作伏尔泰的世纪。”当时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不,后人将会把这个世纪称作伏尔泰和卢梭的世纪”,甚或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世纪”,那么迪德凡夫人一定会笑出声来,伏尔泰也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伏尔泰生前一刻也没有想过,卢梭其书其人将会在思想和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
本书首先扼要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著作的基本论点(部分),然后再尝试作出自己的评议(第二部分)。作者力图先如实复述卢梭诸政治著作的基本观点。我们知道,即便要实现这一目的,也十分不易。毕竟,卢梭的政治著作非常讲究写作艺术。目前,关于卢梭的英语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卢梭政治著作的笺注体英译也有了突出进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批细致绎读卢梭诸政治要著的英语专著。尽管如此,本书仍然不失为了解卢梭政治哲学的入门性读本。
“在人能够思维或意愿之前,就已是爱的存在”。这一命题是舍勒的人的哲学的核心,如果不理解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舍勒的全新哲学。爱是基本的精神行为,是一种不可还原的和自发的运动。爱和恨并非对某事的或某物的感觉,而是,一个人能爱和恨某物,仅仅是因为在没有爱和恨的状态时它能被感觉到具有确实的价值。爱和恨是对价值对象的独特态度,它们理解价值及其等级,并且因具有价值而指向对象本身。舍勒说,爱是精神和理性之母。它是人类参与客观世界精神活动的源泉,没有参与的行为(爱),人就不可能参与(认识)世界的事件。
黑格尔的著作令人望而生畏,本书却别开生面,通过译编书信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黑格尔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书共收录黑格尔与荷尔德林、谢林、歌德、道布等人的通信共百封,录中还收录了费尔巴哈书信二十封。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的哲学思潮之一,其创始人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毕生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先验现象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塞尔思想企图将现代数学和逻辑学的严密性与形而上学传统相结合,其内容风格素以抽象艰涩著称。本书三位作者均为国际著名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均(曾)在比利时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长期工作,熟悉胡塞尔多达四十余卷的著作。本书紧扣胡塞尔著作本身,对胡塞尔一生主要哲学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论,非常有助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师生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系统而准确的了解。本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各国现象学学者的好评,其英译本前言作者LesterEmbree特别指出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杰作”。
在印度哲学史上,凡承认吠陀圣典的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的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本书对印度的流派哲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这六派包括吠檀多哲学、数论派哲学、瑜伽拍哲学、胜论派哲学和正理派哲学。作者对其起源、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书收入康德人类学相关著述,含《实用人类学》、《试论大脑的疾病》、《论人的不同种族》、《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等著述和相关著作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在科学哲学中运用形式方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拥有一个固定的指称框架的可取性,这种指称框架可以被用来组织手头的许多学说。《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考察了集合论方法是如何提供这样一种指称框架的,全书内容涵盖了公理化方法、表征、不变性、概率、力学以及语言等问题,同时还包括对关于语词和句子的脑波表征的研究。本书是帕特里克?苏佩斯教授的代表作,是苏佩斯教授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了解科学哲学当前进展的作品。
在科学哲学中运用形式方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拥有一个固定的指称框架的可取性,这种指称框架可以被用来组织手头的许多学说。《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考察了集合论方法是如何提供这样一种指称框架的,全书内容涵盖了公理化方法、表征、不变性、概率、力学以及语言等问题,同时还包括对关于语词和句子的脑波表征的研究。本书是帕特里克?苏佩斯教授的代表作,是苏佩斯教授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了解科学哲学当前进展的作品。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风景与记忆》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弗莱德加编年史》(拉丁文Fredegarii Chronicorum Liber,英文Chronicle of Fredegar):公元7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出现6部互有关联的以法兰克人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编年史著作。近世学者在中世纪抄本边页中发现“弗莱德加”这样的名字,于是将这6部编年史归在他的名下。这6部编年史被组合为4卷本史书,其中,前3卷(包含5部编年史)基本上是对已有史书的转抄和摘录,而第4卷(即第6编年史)则是作者的原创。《弗莱德加编年史》第4卷从公元584年开始续编,其最初8年的记载可与《
《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巳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和英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的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