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导论》初版于上个世纪末,对于国人了解、研究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以及发掘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诠释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书不仅对现代西方诠释学的主流类型,即一般诠释学、体验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和语言诠释学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清晰的梳理,而且向读者展现了当代诠释学内部的论争与对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诠释学的中国化、中西方诠释思想的比较,以及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本书在考察了程氏兄弟家世、治学道路以及仕宦生涯的基础上,并在儒、道、释学的关系中,阐明了他们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思想等。指出在哲学观上程颢主张“心是理,理是心”的本体论,而程颐则主张“有理则有气”,这一区别也影响到他们的其他主张。不过,他们的同毕竟大于异。在政治上,他们主张“格君心之非”以及重民保民;在经济上,主张以农为本;在伦理领域,坚持以义为本、以公克私;而在教育问题上,则认定教育为兴国治邦之本等。他们的学说分别影响到后来的心学与理学两种学路,而对日本及朝鲜的儒学也有重要影响。
《存在与意义》第二卷是广松哲学的实践论。篇为“用在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为“行为世界的问题机制”。未完成的第三篇为“制度世界的存在机制”。 在第二卷中,认识论中的四肢分节结构被座架于实践中的“上手世界”,即在实践的使用中建构出来的世界,四肢结构也被布展到现实社会历史存在中。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非历史挪用再一次“复权”(这是广松涉很喜欢用的词)了,存在本体论中的那个抽象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改写为“在历史世界之中存在”,进而创造了一个“在商品世界之中存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成了广松涉“用在”(上手)世界的“财物态”存在的二肢。广松涉的现实社会本体是实践论的四肢相互作用结构。社会经济物象化的错认,正是由于四肢结构的物化。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历史
这是一部参透社会人生奥秘的旷世奇书。这是一份满载中华道学文明精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位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耗时30年呕心沥血献给读者的传世之作。 《丹道法诀十二讲》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倾毕生学力,以现代科学和中西哲学、精神分析学、中西医学的视角破译内丹学和禅宗、密宗修炼的奥秘,并将与其相关的社会人生问题作了剖析;后一部分则阐述各派丹道具体修持方法,并将丹家秘传的抄本附录于后。
本书从新疆出土的古迹文物图案纹饰着手来探索、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在新疆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影响,内容西域龟兹石窟群、西域高昌石窟群。
陈荣捷先生所著《朱子门人》,原系繁体直排本,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改为简体横排本。原书未用书名号,现对书中出现之书名,均加书名号。此外,此书原有人名索引,按繁体字笔画顺序排列,为保持此书原貌,正文及人名索引均不作变动。
本书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著作的选集,包含安瑟伦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独白》、《宣讲》和《上帝何以化身为人》。前两部作品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之证明的姊妹篇,尤其是《宣讲》中的证明,被后世称为“本体论证明”,在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极其巨大;《上帝何以化身为人》是安瑟伦完整、系统地论述基督教神学中的论教义的著作,该书被认为是开创了论教义历史的新纪元。此外,安瑟伦的《宣讲》发表以后,在当时就受到了僧侣高尼罗的反驳,而安瑟伦针对高尼罗的反驳写了答辩词,我们也将它们完整地翻译出来,作为《宣讲》的附录。三部作品均从拉丁文原文翻译,也是汉语学界有关安瑟伦著作的次较为系统的译介。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安瑟伦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对信仰的深情和热忱,也可以领略到他作为哲学家的明晰和敏锐。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石窟之一,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北周窟中,其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要解释这些现象,就必须廓清北周都城长安的佛教艺术面貌,然而至今关于长安佛教艺术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王敏庆所著的《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以长安造像为中心,首先解决长安造像的艺术特点、成因、形成时间及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解决的是北周佛教美术的历史地位问题。北周的佛教艺术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受东魏、北齐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隋、唐,还是它创造了属于自己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是佛教的一部论书,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相传为马鸣菩萨所作,由真谛译出。内容凡一卷,全文一万一千字左右,是对隋、唐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著。汤次了荣教授根据以往各家注释著成《大乘起信论新释》,内容分为和译、字义、要义、详义四段,沟通渊文奥旨,使学者易于揣摩领悟。丰子恺居士译为汉语以广流传。
本书是程群博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对天台禅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作者治学认真严谨,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筛选,对天台禅学及实践行仪条分缕析,论述其思想精义,考辨其历史源流,在天台学和禅定学研究领域作出很有价值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佛教的主体意识出发来研究佛学,以中正不倚、持平公允的理性态度,充分尊重佛教“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的特性。这种研究方法可谓直达佛学核心,是从任何其他视角切入的佛学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即次第”,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人必定得逐一经历文本依次描述的修持过程,智顗也无意于为我们设计一套刻板、僵硬、人人通用的固定修道程式。智颚将行人根性分为“信行”、“法行”、“信法不定”、“信法相资”(信、法交替)、“转根”(信行转为法行或法行转为信行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所作的研究的成果。该书通过对清代代表性学术人物的个案研究,深刻而清晰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内在规律,对清代学术思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和定位。
本书所讲座的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个宗教。有关该教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一直在深入探讨。 本书所调查的伊朗西南亚兹德和克尔曼两个飘荡的琐罗亚斯德,就是这个古老宗教在当代伊朗的遗存。生存于伊朗本土的这批,在博伊斯教授之前,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多少关注。他们的宗教生活,学界并不了解。本书所展现的这两个村落的民俗和信仰,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历过教的强力压迫,在穆斯林的重重包围下,幸存下来的琐罗亚斯德教群体的现实面貌。这个群体与巴斯人不同,后者所过的是一种未受强力改造,但却是适应印度环境的传统宗教生活。这两个现代群体的信仰及其宗教生活,都源自萨珊帝国时期的琐罗亚斯德教。 本书讨论的是现代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但对于国人认识古代祆教,不失为一面参照的镜子。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是佛教的一部论书,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相传为马鸣菩萨所作,由真谛译出。内容凡一卷,全文一万一千字左右,是对隋、唐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著。汤次了荣教授根据以往各家注释著成《大乘起信论新释》,内容分为和译、字义、要义、详义四段,沟通渊文奥旨,使学者易于揣摩领悟。丰子恺居士译为汉语以广流传。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由马里旦编著的《人和国家》内容介绍:再没有别的任务比这样做更加徒劳了,即:试图在理性上区分和界说一些平常的观念——换句话说,试图把它们提高到科学和哲学的水平;这些观念来自人类历史上的偶然实际需要,而充满着既含糊又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含义,可是这些含义却包藏着易于令人理解的意义和核心。这类概念是游移的而不是确定的;它们是易变的和流动的。有时它们被用作同义语,有时又被相互对立起来。每个人在使用它们时感到泰然自若,尽管他并不确实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但是当人们试图对它们下定义并且加以区分时,马上就发生无数的问题和困难。当人们企图发掘真理并对混乱经验和具体生活使他们获得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系统化时,他们就要冒走上迷途的危险。
《指月录(套装上下册)/佛学丛书》全称《水月斋指月录》,明万历间瞿汝稷集。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果止,共记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指月录(套装上下册)/佛学丛书》除具有普通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载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禅宗名著。此次整理用《续藏经》本为底本,以云门道人弘礼重刻本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