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灰岩为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经典(分为两个部分),以及与造像密切相关的法衣服饰、各类庄严器具及法器等。
美丽的西子湖畔与藏传佛教艺术相遇,联袂呈现11-14世纪的经典造像。印度、克什米尔等地佛教艺术历经发展,造就了登峰造极的艺术经典,但在11-12世纪盛极而衰,逐渐凋零。与此同时,西藏地区佛教艺术在吸收印度、尼泊尔和唐以来汉地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元代汉藏文化交流密切,在汉地孕育出宫廷藏传佛教流派。本次展览精选印度、尼泊尔、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佛教艺术的星点瑰丽。
何菊所著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 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讲述,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生活长达40多年,有 着突出的社会影响。根据他的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学 理论与方法考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 一种新的尝试。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下, 李提摩太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扮演“内部他者” 的角色得到突显。他一方面将外部世界的要素带入中 国社会,使之与中国内部的变革要素相结合;另一方 面因为身处中国社会之中又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变革 的一种内部力量。通过内外力量的转化,中国社会文 化对传教士等外来要素进行包容和吸纳,整合之后激 发新的社会力量促成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因此,中国 社会变革最终是精英和民众基于本土社会文化的积淀 ,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实现的。
在本书中,莫尔特曼指出,同生态危机的斗争,正迫使人们反思旧的基督教神学,而迈向一种新的创造论神学。作者首先提出了迈向创造论神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万有在神论的上帝之灵的理论。上帝之灵寄寓在世界之内,同时世界寄寓在上帝之内。宇宙圣灵与世界之间彼此圆融的关系,成为重新看待时间、空间,天地以及生态共同体中所有被造物的价值的神学基础。在这一语境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引出一种生态论的人类学。一章恢复了安息日即创造的节日的教义,并视之为上帝同人类历史的目标。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刻渊源。他本人曾研习汉字,熟读《易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象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发挥。《东方的智慧》收录七篇荣格论东方哲学与思想的经典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阴阳、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文章中,荣格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对东方的智慧进行了重新阐释,强调并升华了东方文化中向内探寻自我、明心见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