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一书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指南。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是佛教的一部论书,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相传为马鸣菩萨所作,由真谛译出。内容凡一卷,全文一万一千字左右,是对隋、唐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著。汤次了荣教授根据以往各家注释著成《大乘起信论新释》,内容分为和译、字义、要义、详义四段,沟通渊文奥旨,使学者易于揣摩领悟。丰子恺居士译为汉语以广流传。
《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是佛教的一部论书,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相传为马鸣菩萨所作,由真谛译出。内容凡一卷,全文一万一千字左右,是对隋、唐佛教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著。汤次了荣教授根据以往各家注释著成《大乘起信论新释》,内容分为和译、字义、要义、详义四段,沟通渊文奥旨,使学者易于揣摩领悟。丰子恺居士译为汉语以广流传。
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智慧?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为苦、惧、悲、怒、叹所烦恼,希求己不外物所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却以为不惧、不悲、不怒便是“不动心”。作者所言之“不动心”,是指能够将自己的周遭仔细看透,并从中有所发现,不被世俗之物所束缚,本真存在就好,而并不需要特殊的修行,也并非是去追求那些虚幻得不着边际之物。驱散那些不着边际之物,如同驱走“怨灵”一般,追求如是的“生存方式”,心有容乃大,心需练就弹力,心也要放空。具体而言,修于贫、立于耻、耐于孤、苛于己、不避争、惯于杀、归于破、亲于苦、近于危、彻于愚、游于劳、勇于拒……
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今天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智慧?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罗艳兰整理的《典藏壮族师公经(集)》是对广西壮族地区壮族师公珍藏保留下来的古壮文方块字经书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的成果。全书共四个部分,“唱师圣”部分为唱诵壮族信仰的众神,如雷王、灶王、雷祖大帝、阴阳师父等;“唱故事传说”部分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如唱毛红、唱金伦、唱三光等;“唱”部分为陈述壮族日常生活信仰民俗,如升度、鲜花、六畜歌等。通过对以上的唱诵和陈述,劝导人们积德从善,尊重伦理道德,自觉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