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认识密宗的入门书,对象是首次接触密宗的人。将一些密宗的基本概念,通过文字,让读者了解到修行密宗的基本方法,进而生起对密宗的热情。这是作者在200年到2003年的两年间,在香港九龙塘修明佛院每周六向普通会员介绍密宗的讲词,由弟子林丽萍记录并整理,再由作者修改润色。其中数篇,是密宗弟子结集时我加写进去的。无论如何,此书作为入门书,是非常珍贵的。
正见是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更智慧的人生境界。2500年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因一次出游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毅然出家,寻求解脱之路,并最终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诸行无常);世间一切中找不到一个永恒存在的“我”(诸法无我):人生的本质是苦(有漏皆苦);就此,佛陀为世人指出了解脱痛苦的道路——八正道,沿着这条道路,人们最终将会抵达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涅槃寂静)。这些便是佛陀亲证的真理,亦即八正道中首要的一道——正见。 在佛教中,正见是八正道的根本和基础,是修行的摄导。唯有接受正见.才能抛弃所有障碍修行的怀疑、误解或成见,准确定位方向,确保在修行的道路上步步为营。在生活中,正见可以纠正我们人生每一个层面中所固有的错误观点或看法,
这是一本给牧者的书,也是一本给所有信徒的书。 作为牧者,当你面对—— 历史感断裂、意识形态碎片化、永生意识消解的一代人; 沉浸于内在自我、反抗一切和建制、用自杀和暴力寻求解脱的一代人; 既恐惧生存又恐惧死亡,游离在孤岛状态的一代人…… 该如何给出信、望、爱?如何给出破碎中的医治? 作为信徒,你—— 必须洞察这个时代科技昌明、信息爆炸、物质繁华后的荒寒真相; 必须退出人群,仰望天父,学习深度默观,学习内省独处; 必须进入人群,效法耶稣,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 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有限和无能,软弱和伤痕……
本书重点介绍了呼和浩特地区保留有历史文化遗存的27处庙宇。对庙宇文物本体的基本状况做了详细介绍,并配有文物本体图片、平面示意图和老照片。同时,根据庙宇现存壁画、石刻、建筑遗址等文化遗存,利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了考证论述,在介绍佛教庙宇的同时,对呼和浩特地区佛教艺术渊源进行了探究,使读者对呼和浩特佛教寺庙建造的历史背景、佛教艺术特点等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佛教八正道中,正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正命即正确的谋生方式,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即是关于工作之道的智慧。佛法是根植于俗世生活中的法,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空谈解脱烦恼。 事实上,佛教认为烦恼即菩提,解脱的智慧要在俗世生活中悟得,在纷杂的世俗烦恼面前,迷与悟都只在一念之间。因此,佛教并不排斥工作,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修行的契机。在佛教八正道,特别是正命这一道中,佛陀给了为谋生问题所烦恼的人很多告诫和启示。具体来说,正命包括三个层面:首先,你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职业,既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其次,要真正地爱上你的工作,要将它视为一种游戏,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第三,要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正念,要专注于它的全过程,并且享受这
本书主要收录了有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哲学、美学等相关问题的的对话问答文章,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深入的思考,对读者了解、学习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经验很有帮助,对读者如何治学也很有启发。
《科学禅定》在严谨认真的生命科学框架下,以作者亲历三种重疾所创造出的科学禅定为理论中心,、以-心理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之眼,真实客观地透视了古代养生秘术、佛学和禅定的本质及其科学功用。作者思维深邃、文笔犀利,以的科学语言解释了佛学中最神秘的核心主题——禅定与悟道:并以清晰、锐利的方式,完全涤除了古人在禅定上所涂抹的迷幻色彩,荡平了人们“坐谈立议、分辨议理”的玄思漩涡。例如:禅定不是一种神功。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成为神仙的“功”;更形象地说,如同通过体育运动可获得强劲的肌肉力量一样,禅定是获得强大心灵力量的“心育运动”的方法,作者以获得人类健康为基础,以切实有效、操作可行的实修为路径,开辟出了简洁、清楚、直指人心的科学修入禅定和科学悟道的捷径,。《科学禅定》将给试图通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另收代序、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
叶曼在任台湾《妇女杂志》总编辑时,曾在《妇女杂志》开设“新礼仪”、“新女儿经”、“叶曼信箱”三个专栏。其中“叶曼信箱”栏目读者来信不辍,这些信件大部分是叶曼女士的热心读者带着家庭生活、婚姻情感等种种困扰,希望叶曼女士能够给予答疑解惑。历时20余年,叶曼女士对这些来信断断续续地不停加以答复,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来信者所遭遇的困扰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指引。叶曼女士的回信平和、温婉,深具文采而极富感染力。这些信件在之前曾经一些出版社刊印发行过一部分。这次叶曼女士重新检点《叶曼信箱》的旧稿,挑选了百余篇,结集成书,取名《叶曼拈花》,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因为读者来信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内的疑难杂症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所以叶曼女士在回信中的指导建议对遭遇类似问题的当今读者仍
本书集中向读者展示的是与教义相互印证的另一种俄耳甫斯诗教的重要文本——八十七首俄耳甫斯教祷歌,祷歌是任何教派信众的日常食粮,从宗教生活的意义上说,它甚至比教派的教义还要得要得多。本书中译稿依据西方古典学晚近两种公认比较成功的祷歌注疏本迻译。为便于读者的理解,特附上一篇西人晚近的研究论文作为附录。 本书不仅值得与《俄耳甫斯教辑语》相互参看,与荷马、赫西俄德、品达、柏拉图对勒,获益可能会更大。
这是一本以禅修为主题的美文集,是都市灵修大师的倾心之作。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坦然生活的态度、宁静致远的秉性等内容。涵盖了“舍得”“放下”“向善”“自然”“平常心”“人生态度”等众多主题。文章文风俊美、空灵,生动有趣,富于哲理,又通俗易懂,词词句句都是精华。带领读者以“修心”的方式,去拥抱平和、宁静的生活。
这是一本以禅修为主题的美文集,是都市灵修大师的倾心之作。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坦然生活的态度、宁静致远的秉性等内容。涵盖了“舍得”“放下”“向善”“自然”“平常心”“人生态度”等众多主题。文章文风俊美、空灵,生动有趣,富于哲理,又通俗易懂,词词句句都是精华。带领读者以“修心”的方式,去拥抱平和、宁静的生活。
时下,瑜伽正在作为一项全球的健身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正确地修习瑜伽不仅能维护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和谐,以一种健康的身心姿态面对生活中和各种压力。从“瑜伽”的本意来讲,就是“与宇宙和联系在一起”,这种的瑜伽境界,可以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相似之处。 本书的100幅画作,都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从古印度诗史《摩诃婆罗多》中的《博伽梵歌》、《罗摩衍那》、《吉檀伽利》等经典神话故事中有关瑜伽文化的内容为题材,并以传统油画技法绘制出来的虔敬心灵之作。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文字,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修习瑜伽这一古老的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