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记录了佛陀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与修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佛陀相应的教示与对治之道,内容涉及佛教的戒律制度及基本教义,是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以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为核心,深入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力求客观分析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从革命实践中说明它的历史地位、贡献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探讨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和贯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本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哲学所做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作者宋希仁以历时态的方式详细地梳理、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伦理、道德的各个方面所作的论述,为读者完整地整理、深度地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哲学理论,是相关研究中非常厚重的一部。
为苦、惧、悲、怒、叹所烦恼,希求己不外物所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却以为不惧、不悲、不怒便是“不动心”。作者所言之“不动心”,是指能够将自己的周遭仔细看透,并从中有所发现,不被世俗之物所束缚,本真存在就好,而并不需要特殊的修行,也并非是去追求那些虚幻得不着边际之物。驱散那些不着边际之物,如同驱走“怨灵”一般,追求如是的“生存方式”,心有容乃大,心需练就弹力,心也要放空。具体而言,修于贫、立于耻、耐于孤、苛于己、不避争、惯于杀、归于破、亲于苦、近于危、彻于愚、游于劳、勇于拒……
一本令人彻悟的圣书,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尊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胡因梦、肯·威尔伯、杰克·康菲尔德等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对他的开示倍加推崇。本书是有关其人其教的本书,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想要亲近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本书是有力的阶梯。
禅宗语要,尽在五灯。古朴的白话译文,让你读懂刹那花开的禅宗智慧,300幅禅意盎然的插画,带你体悟拈花微笑的禅法情怀。 的参照版本:原五部“灯录”各30卷,共150卷,文字达数百万字,卷轶浩繁、内容芜杂,本书参照中华书局的《五灯会元》(普济原著)古文版目录,对原书20卷不作增删,并保存了珍贵的禅宗史料,使读者能完整地阅读原书禅旨深厚、意味隽永的禅宗故事。 精练的白话译文:《五灯会元》原书的语言文字艰涩枯槁,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明白晓畅、简洁而不失禅韵的白话文编译,使之更易为广大读者阅读、理解。本书编选注重经典悠久的禅宗公案及轶事,同时保留了最能表达禅的智慧的无数精妙的诗偈哲语。 清晰的分卷叙录:《五灯会元》从七佛、释迦牟尼佛叙起,次及西天、东土宗师,传至南岳、青原,再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
《药师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是修炼药师佛法的主要依据。药师佛法是一种无价的精神修持法,修炼药师佛法不仅可以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还可以救治因为贪欲导致的心理疾病。《药师经》讲的是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其具足诸根,导入解脱,并且实现了这个愿望而成佛的过程,药师佛的信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到现在寺庙的早晚课诵还要念诵“南无延寿药师佛”。 《图解药师经》采用了一种针对现代人知识结构和生活节奏特点的全新编辑方式,形象直观、编排简单、清晰、条理分明。打开本书,可以使您的阅读变成一次轻松的探索之旅。 本书重点: 药师佛有哪十二大愿? 《药师经》对现代人治疗身心疾病有益处吗? 修行者、家贫者、违法者、病重者、丑陋者、经商者应该读《药师经》
《宗镜录》是五代宋时高僧延寿纂辑的一部禅学名著。全书一百卷,可分为三章: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章就是“立正宗明为歸趣”,问答章主要是“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则“引真诠成其圆信”。尽管该书卷帙浩繁,广征博引,然其主旨只有一条,就是宣扬唯心唯识,真源觉海,力图用唯心唯识的观念去观察周围世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释延寿(904-975)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曾任余杭库吏、华亭镇将,30岁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先在天台山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到金华天柱峰诵《妙法莲华经》三年。旋从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法眼禅师0的弟子德韶得法,传承法眼宗。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记载,延寿于后
《弘一大师永怀录》于大师圆寂一周年时出版,是记录弘一法师圆寂后他的友人、弟子以及世人悼念文字的书。其中包括大师出家前的旧友、同事、学生;受大师感奋激动的私淑弟子;佛门弟子以及当时教育、文艺界的人士,其中不乏夏丏尊、曹聚仁、叶圣陶、丰子恺等名家。
为苦、惧、悲、怒、叹所烦恼,希求己不外物所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却以为不惧、不悲、不怒便是“不动心”。作者所言之“不动心”,是指能够将自己的周遭仔细看透,并从中有所发现,不被世俗之物所束缚,本真存在就好,而并不需要特殊的修行,也并非是去追求那些虚幻得不着边际之物。驱散那些不着边际之物,如同驱走“怨灵”一般,追求如是的“生存方式”,心有容乃大,心需练就弹力,心也要放空。具体而言,修于贫、立于耻、耐于孤、苛于己、不避争、惯于杀、归于破、亲于苦、近于危、彻于愚、游于劳、勇于拒……
《宗镜录》是五代宋时高僧延寿纂辑的一部禅学名著。全书一百卷,可分为三章: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章就是“立正宗明为歸趣”,问答章主要是“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则“引真诠成其圆信”。尽管该书卷帙浩繁,广征博引,然其主旨只有一条,就是宣扬唯心唯识,真源觉海,力图用唯心唯识的观念去观察周围世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释延寿(904-975)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浙江余杭人。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曾任余杭库吏、华亭镇将,30岁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先在天台山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到金华天柱峰诵《妙法莲华经》三年。旋从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法眼禅师0的弟子德韶得法,传承法眼宗。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记载,延寿于后
魏燕利著的《道教导引术研究(东晋南北朝隋唐卷)》主体分作四部分。绪论部分是全书的铺垫,主要是对导引术的研究现状、定义和文化背景等作了基础性的探讨。后面三部分,是将本卷的道教导引术分作东晋之前、东晋南北朝和隋唐三段,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分法主要是依据道教导引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本书的附录部分,主要是为读者展现,在道教导引术之前、之外存在的重要导引术文献,以便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像《诸病源候论》,虽出自隋朝医家巢元方,但其中所引导引法很多与《真诰》《太清导引养生经》和《养性延命录》等道书中的相同。可见,在中国古代导引术发展过程中,道教和医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另收代序、附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创见。
印光大师一生的演说开示、书信问答,几逾百万言,今拣选汇编适合今人修学根机的文字舍利三十余万言,辑成“印光大师口述”一书。无论在家出家,暂时让自己和外界隔绝,安静地看完这本书,你的事业和人生将出现巨大改变。弹指之间,大师的智慧光芒就能够改善你的体质,改善你的精神,改变你的命运,让你过得更好!
《弘一大师永怀录》于大师圆寂一周年时出版,是记录弘一法师圆寂后他的友人、弟子以及世人悼念文字的书。其中包括大师出家前的旧友、同事、学生;受大师感奋激动的私淑弟子;佛门弟子以及当时教育、文艺界的人士,其中不乏夏丏尊、曹聚仁、叶圣陶、丰子恺等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