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据考证乃印度龙树菩萨初期之作。包含有空、二谛、缘起、中道等基本理论。其中心内容是“空”。《中论》不仅为印度中观学派之根本立场,亦为中国三论宗所依据之主要论点。三论宗将其奉为根本经典之一。
本书以禅宗的西天渊源、中土初传、正式创立、后世传承以及禅宗祖庭的沿革与现状等内容为基本框架,以禅宗传承的谱系为纵向线索,在祖师生平与禅法思想的阐释中,展现中国禅宗的历史进程与核心思想,同时兼顾真实的历史与被信仰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在禅宗历史内涵的扩展与祖庭现状的介绍中,全方位呈现其文化底蕴和信仰特色,为读者揭示禅宗及其祖庭这一文化现象的无穷魅力。
《思源探新--论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由卓新平、王晓朝、安伦主编,本书系2011年深秋中国宗教学会携手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泰山之麓所召开的“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之发言撮要。此次学术活动所发表之《泰山共识》,可谓中国宗教学术界代表人物就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之深刻而普遍的宗教性提出开宗明义式的定位,并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之命运和处境给予了同情式理解,呼吁国人自觉纠偏百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和草率态度,倡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与此同时,《泰山共识》还强调,举凡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之各大宗教,将注定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百济的宗教与社会》由分析百济国的政治生活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史、社会史的多篇研究论文构成,内容涵盖祭祀、道教、、生死观念等诸多方面。张寅成综合运用了汉唐时期汉文史料和韩国全罗、忠清等地的本土考古资料,利用遗物和遗迹等物质资料来研究百济人的祈愿、人生观、世界观等精神世界,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值得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东亚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借鉴和参考。全书包括“仪礼和国家形成”“武王时期的道教”“术数和生活”“古人的疾病观和医疗”“从武宁王陵墓志看生死观”等五章及三个录。
国学经典,蕴含五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之作,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出世入世思想。性定菜根香,清气练人心。心性澹泊的人,才能领会其中旨意。
2007年是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纪念,他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马礼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中文版)》为“马礼逊文集”之《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是研究马礼逊的生平和事迹所必须依据的重要史料。《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中文版)》收录的马礼逊的日记及信件以及间插的时人评论及背影介绍,是研究历史语言学、中译、近代外语教育、近代印刷出版、近代报刊史、西方汉学史等的重要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神学家莫特曼的“盼望神学”思想。莫特曼以盼望的角度诠释基督教信仰,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基督教神学。全书以通俗明白的语言,简要介绍和讲述了莫特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详细介绍了他的盼望神学,是读者了解莫特曼神学思想的较好入门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是龚学增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研究》的最终成果。拟报四川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四编十章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源头,即马列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开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曲折发展进程,即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和基本完成,即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一步发展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