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宋代对当时各个领域的学术、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世界思想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一种宗教、哲学思想影响到其他领域,通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甚至要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宋代文化的繁荣与当时人们从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养分,应用于其他文艺领域是分不开的。学术界一般所谓宋代以后佛教走向衰退,是从中国佛教自身发展角度而言的,主要指的是思想层面。事实上,宋代佛教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相当兴盛的,信仰者众多。宋代僧人活动的场所是极其广泛的,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经济中心、艺术中心、教育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就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言,宋代佛教在历代王朝中可以说是居于首位的。
本书收录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关于生平经历、艺术教育、处世心得等内容,附录收录了丰子恺、夏丏尊、启功等文化大家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性文章。丰子恺说“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夏丏尊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平常事物亦值得我们欢喜与认真,他也用这份人生态度,演绎了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很好人生。
本书描述了辽、金、元三朝佛教文学的创作状况和发展进程。辽金元佛教文学史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佛教史层面而言,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教的转型期,禅教合流、僧侣的淑世精神愈趋明显。从文化史层面而言,这一时期亦是华夏大地继南北朝之后,各民族文化融合、碰撞、演进最为剧烈的时期,不同的宗教形态、教派此消彼长,互相容纳,从而对明清佛教乃至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金、元三朝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各自的文化形态并不完全一致,佛教文学亦同中有异,学术界对它们关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本书分别综述它们各自的特点、文献存佚状况、研究意义和前贤研究成果。
本书选取五百余个朱子门人,依照按语(评述每个学案的特点,阐明立案的宗旨、对所写人物作综合的学术评介,附时人及后学之评论)、小传(案主均立小传,考证叙其生平概况)、书目评述进行介绍。
《格丹格言:绘图本:藏汉对照》全书共125首诗,内容都是辨别“智者与愚人”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总的方面论述智者和愚人的区别。第二部分是详论,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九。有提倡刻苦学习,反对懒惰的;有颂扬团结,反对分裂的;有主张洁身自好,反对贪恋钱财的;有赞美谦虚,批评自满的;有提倡观察思考,反对盲从听信的;有颂扬临危不惧,贬斥怯懦退缩的。第三部分为总结性的内容。
本书描述了辽、金、元三朝佛教文学的创作状况和发展进程。辽金元佛教文学史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佛教史层面而言,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教的转型期,禅教合流、僧侣的淑世精神愈趋明显。从文化史层面而言,这一时期亦是华夏大地继南北朝之后,各民族文化融合、碰撞、演进最为剧烈的时期,不同的宗教形态、教派此消彼长,互相容纳,从而对明清佛教乃至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金、元三朝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各自的文化形态并不完全一致,佛教文学亦同中有异,学术界对它们关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本书分别综述它们各自的特点、文献存佚状况、研究意义和前贤研究成果。
本书探讨和论述心理学和宗教学中关于宗教心理行为的解说与干预。宗教形态的心理学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科学的含义,即科学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宗教心理的研究。这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是宗教的含义,即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和教义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世界宗教传统中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流派。无论哪一种宗教和派别,都关注人类心灵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活动,都有对人类心灵生活和心理行为的系统阐述与干预。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考察宗教活动的心理性质、宗教信仰的心理起因、宗教崇拜的心理功能、宗教皈依的心理过程、宗教意识的产生发展、宗教心理的教养培育、皈依的心理转换和改变、信仰
本文为一部有关塔尔寺概貌式的简明读物,主要介绍创建塔尔寺、建立僧伽、历任法台和各个佛殿的情况,以及寺内珍藏的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珍贵文献典籍。
本书从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开始讲起,详细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荣、鼎盛等几个阶段,以及佛教在中国衍生出的各种分支与流传的时间和地域,重点讲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服务性的过程,即禅宗最终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的内容。
莲花生大师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开山祖师,8世纪的有名佛学家、宗教实践家。在众多来到西藏弘传佛法的外籍僧人中,他是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位。莲花生大师在西藏弘法时留下许多佛学论著,比如《西藏度亡经》、《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直指觉性赤见自解》等。这些古老的珍贵教法不仅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整日忙碌、身心困重、被烦恼煎迫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不可小视的启发作用。本书将莲花生大师的生平故事贯穿文中,不仅再现了一代佛学大师的传奇经历,而且更重要的是,将莲花生大师的佛学智慧呈现于世人面前,告诉人们如何对治心上的烦恼,怎样认识我们的那颗心、如何用正向的心念转变自身所经受的苦痛。
本书以宗教实践为关注焦点,全面梳理了现当代道教文学文献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现当代道教文学的审美属性、宗教情感以及本土化进程等基本特征,凸显了杰出道教徒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是一部以文学史的研究范式探究现当代道教文学作品的著作。
本书系统、详细地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道教文学发展脉络,作者对古籍进行了严谨考证,使本书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