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荷兰学者田海对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与替罪》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所介绍的《秘密藏续》是一部旧派的根本经典之一,是旧译密咒的根本大法,也是的根本所依。近年于东西方广泛流传的中有法门,其所依据《寂忿密意自解脱甚深法》中的一百寂忿本尊坛城,追本溯源也必以《秘密藏续》为其最直接的根源。书中除了提供了《秘密藏续》的翻译外,还有谈锡永大师对本续而写的导论,以及沈卫荣先生对《秘密藏续》传播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修价值。
诺那呼图克图,法名:逞列匠措,降生于公元1865年5月15日(农历),藏东昌都县类乌齐人,为类乌齐寺的管家活佛,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宗教领袖,为民国时期将藏地密法传至汉地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宗师。全书以时间年代为叙事轴线,以普佑诺那呼图克图上报“四重恩”为情感脉络,以同期与之相关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为背景,透过普佑诺那呼图克图“矢志抗英”、“藏密东移”两大传奇般的史实,揭示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深远意义,彰显佛教以“利他”为核心的济世价值,全书力求完整、生动地的将普佑诺那呼图克图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领袖介绍给读者。
《天神与天地之道》以上古信仰和传统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材料,对商代的天神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上古神龙形象的来源,商代双嘴龙的信仰,“申”字的演变,商代神纹的来源,凤、虎、鸟神的神能及崇拜,天帝的概念,商代礼器上的人面像,甲骨卜辞上下若的意义,先秦“神明”的概念,商代“五色”概念的形成,商周“道”的本义及演化,等等。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分为“中国文学传统”、“道家思想脉络与中古文人及其文学”、“中古佛教文学研究”三大板块,集结了作者陈引驰关于中国文学与佛道关系的学术专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中的大家、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佛道元素,展示佛道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周秦诸子之学,乃我国学术思想之重要起源,后世学者多所重视,亦由此产生了大量对诸子之书进行校注、校补、考异的整理、研究性著作,清代学者此项成绩犹谓斐然。自明清至民国间,更是有多种汇集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子书汇编本刊行。民国间中国学会辑印的《周秦诸子斠注十种》便是其中有重要价值的一种。该书辑选了十种有代表性的名家精校、精注本。
《湖湘文库:湖南宗教志》所述湖南宗教沿革,上溯事物发端,编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以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为依据,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尽可能占有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分为“中国文学传统”、“道家思想脉络与中古文人及其文学”、“中古佛教文学研究”板块,集结了作者陈引驰关于中国文学与佛道关系的学术专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中的大家、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佛道元素,展示佛道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书探讨宋明理学与政教秩序的建构问题,通过疏理阳明学派“自然”思想及义理构架,指出阳明学派建立了一种个体性哲学,致力于探究由个体性奠基和生发的公共秩序问题,其思想背景则是宋明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解决平民化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