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石窟造像(全2册)》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造像经典与仪轨》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
关爱和培育,或者敌视和毁灭,在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埃利希·诺伊曼所写的这本划时代著作中,大母神是被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原始意象来加以探索的。在本书中,利用仪式、神话、艺术及对梦与幻想的记录,他考察了自史前时期以来这一原型在许多文化和时代中是被如何加以外在地表现的。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辩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一种基于增长的意识的辩证关系,为孩子所象征的经验。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敦煌写经》由李逸峰著,高建平,尹佃,何劲松主编
《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内容是从婴儿期一直到青年期,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父母自身的心理发展来探讨亲子的相互反应关系,指导家长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帮助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尽量以家长容易理解的文笔书写,并减少专业性的措辞,便于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或老师们阅读。在部的总论篇里,讨论了孩子心理发展的原则。第二部分论篇,按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分章编写,并且每章后面还附上个案数例,实际提供对问题的了解,辅导的要领,以及对父母的建议。所有个案都使用假名,以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在第三部的总结篇里,针对父母提出整体性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连续的过程,事实上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割点,每个阶段也
《汉语神学术语辞典(拉丁英汉语并列)》宗教研究辞典丛书。《汉语神学术语辞典(拉丁英汉语并列)》包括现代汉语神学术语辞典、清初汉语神学术语辞典、《神学大全》纲要三部分。
祭祀是典型的宗教行为,它所确立的关于“神圣性”的观念,不仅是一套飘渺的幻象体系,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体系。确立这种观念的,不仅有宗教行为,而且有非宗教行为,其代表是巫术。巫术,表面上是由单个巫师实施的,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但本书却发现了它的社会的属性。莫斯先陈述了巫术的各种基本表象,再从逻辑上将这些表象与它们的整体性本原联系起来,并指出它才是产生这些表象的决定性力量。
王力平先生是我国的道家养生内功大师,道家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道号“永生”。本书是笔者在多年辑录、整理王力平先生历次讲课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研究、解释了王先生出山以来所传“古典灵宝通智能内功术”的大部分功法、功理,并有笔者新身修习的感悟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