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石窟造像(全2册)》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造像经典与仪轨》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
关爱和培育,或者敌视和毁灭,在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埃利希·诺伊曼所写的这本划时代著作中,大母神是被作为人类心理的一个原始意象来加以探索的。在本书中,利用仪式、神话、艺术及对梦与幻想的记录,他考察了自史前时期以来这一原型在许多文化和时代中是被如何加以外在地表现的。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辩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一种基于增长的意识的辩证关系,为孩子所象征的经验。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敦煌写经》由李逸峰著,高建平,尹佃,何劲松主编
本是一本由明代来华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用中文写就的对话体著作,它的出现影响了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等明清思想家。在中国的三教之外,它开辟了第四教:儒家一神论。本书特点在于:前半部分分析《天主实义》的文献来源及成书过程,并解释说明构成《天主实义》的利玛窦与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后半部分主体是基于不同版本的《天主实义》校勘本,并加入大量注释解释此书成书的思想背景,即西方经院哲学和中国宋明理学。在中西文化交流目前,《天主实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在四百年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今仍不乏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