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是古代埃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不仅主宰着宗教世界,而且还渗透到世俗社会,对古埃及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从祭司势力的演化和发展、祭司的构成和职能以及祭司的收入、特权和祭司职位的获取等三个方面对这个群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阐释了这些站立在普通人和诸神之间的神庙官员,确实塑造和指导了古代埃及世界。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 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 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 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 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
《道家人格(概念测量功能与反思)》由涂阳军所著,《道家人格(概念测量功能与反思)》是部通过建构系统理论来探讨中国人人格的专著,只是其侧重点在道家。基于“道家”这一大的传统文化背景,探讨了道家人格的概念、测量、功能及由对道家人格的反思衍生出的儒道互补人格。结果发现:(1)道家人格结构理论模型是一个由道、道家人性论及人之心理行为特征所组成的具有层级性的有机结构。(2)道家人格量表包括五大领域及十一维度。(3)道家人格多个维度在生活事件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大多数维度均与心理成长显著正相关,但只有少数维度与死亡焦虑显著负相关。(4)道家人格与儒家人格一道形成儒道互补人格,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变动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卷分别由山东大学教授马新、天津师大教授贾艳红、山东大学副教授李浩撰写。该卷作者注重对古代民间信仰的整体性和贯通性研究,从基本问题做起,筚路蓝缕,“且耕且耘,走出一条自己的研究道路”。在民间信仰起源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间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民间信仰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精神世界,其主体就是发?于民间社会或主要传承于民问社会的各种信仰与崇拜。民间信仰来源于原始信仰与崇拜,以及文明社会演进过程中首先发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信仰与崇拜。作者吸纳了远古社会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在文明社会诞生过程中,城乡分野出现,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分别形成,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国家,而民间信仰是伴随着民间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该书还深入考察
道家有三宝,即老子所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以道家注重退、避、柔、敛、朴、拙;因此,道家无论养生还是立世都用减法和除法。做减法,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是一种境界。举重若轻,大事化小,对于我们今天获得内心的幸福感是多么重要啊! 本书力图穿透“道”的玄奥表面,进入最朴质、最个体的生命智慧之中,使个体生命能尽量多地获得永恒的消遥或解脱。全书300余幅珍贵插图、50余条道家经典语录和名词释义,将更全面地展现“道’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加强了本书的阅读与收藏价值。
《修学缘起法》主要内容包括浅谈“如实观照”;再谈“如实观照”谈谈如何休学佛法;修学佛法“三十二要义”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