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整理的成果,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对萨满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富育光、赵志忠编写的《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是该系列中一本,分为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满族萨满文化实录等三部分内容。
霞浦新出文书是西方学者完全没有见过的汉文资料,这些文本展现了全新场域。霞浦文书的充分刊布,必将关系到当今世界的摩尼教研究,并在民间宗教等诸多新领域都有所突破。作者作讲解说,死海古卷中的阿拉姆文《巨人书》实为摩尼撰写《大力士经》的素材,从死海地区传到吐鲁番、敦煌的摩尼教文书证明了这一遥远而切实的联系,如今这一联系经过敦煌,具体说来,通过摩尼教《残经》等敦煌卷子,一直延伸到霞浦。
悠久的地球艺上,各个民族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各个时代救世济人的思想和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长存。在中国,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思想,成为儒教,在很长的时代影响着我们。此外,道教的(老子)和《庄子),也是具有同样意义的经典。
自20、21世纪之交,摩尼教研究成为“显学”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摩尼教遗迹的田野调查屡有斩获,继温州、晋江之重要新发现,近几年林鋆先生、陈进国先生复在霞浦民间得到诸多科仪抄本,个中摩尼教、明教的信息颇丰,令学界为之惊喜。而今学界于华夏摩尼教之探讨别开生面,乃拜该等田野调查新资料所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摩尼教华化补说》所论,亦直接间接受益于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