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子湖畔与藏传佛教艺术相遇,联袂呈现11-14世纪的经典造像。印度、克什米尔等地佛教艺术历经发展,造就了登峰造极的艺术经典,但在11-12世纪盛极而衰,逐渐凋零。与此同时,西藏地区佛教艺术在吸收印度、尼泊尔和唐以来汉地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元代汉藏文化交流密切,在汉地孕育出宫廷藏传佛教流派。本次展览精选印度、尼泊尔、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佛教艺术的星点瑰丽。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术:中国世俗研究》,你将知道许多有关我国古代术的知识。全书除前言、序言和后记外,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术的缘起、术的基础理论、四柱的具体方法以及术的批判等。
《古代命理学研究:命理格局(修订)》是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古典文献中阴阳五行在预测人生的疾病、体质、生命的变化状态尚不了解,对某些神秘现象抱着各种盲信,以及想知又不得而知的各种不解的心理状态,通过古籍学术资料,尽量以现代科学原理对其奥秘的部分,进行通俗的整理和破译,并以此提供给读者参考与认识。
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佛教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肇始于古代印度,传入我国后而兴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并经过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法相庄严(山西博物院藏佛教造像珍品展)》所展石刻造像及铜造像共57件/组,其中一级品23件/组。展品多为山西本地出土,包括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时期的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而且能让观众较为全面地了解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风格面貌,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分“佛像时代与风格”、“佛像形式与工艺特点”和“佛像鉴定漫谈”三部分,内容涉及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代风格特征、各时代造像题材及造型样式、各种造像形式及工艺特点、佛像真伪、题材、时代、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鉴定方法与步骤,并配有45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佛像图片。作者借鉴考古学上的标型学、类型学方法,以及业已成熟的陶瓷、书画鉴定的理论与方法,做到史论与鉴定实践相贯穿、理论与实物相结合,尤其是融人了作者长期以来在佛像鉴定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见闻和经验。内容全面、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准确、语言简明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指导性。相信它会带给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以及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有益的受用。
夫五行生克之论,创自汉儒。至唐李虚中,乃以天干地支配成八字,专取财官印绶,论人之得失。迨后诸贤,又著天官、紫微、神禽等书,互会参用,纷纷不一,而命学灿若列眉矣。但学者不潜心领悟,故其术皆不能中肯。余于搜辑诗文之暇,亦颇涉猎命学诸书。乃友人持《栏江网》善本谓余曰:“某欲著简易确切之说,以为后学之楷。此本秘之行箧久矣,以此权量人之富贵,往往有验,子可为梓之,以为子平书之小补。”余批阅一遍,审其义理精辟,取舍恰当,实有得五行生克、八卦错综之妙,因不揣简陋,细加编辑,视其繁者汰之,略者增之,去其鲁鱼亥豕之讹,使阅者了然若诸指掌。此真命学之指南,子平之模范也。乃更其名曰《穷通宝鉴》,因序其颠末于简端,以付梨枣。庶不没作者之初心,抑以广君子知命之学之意云耳。
《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的批判系谱》以神秀为中心,发现了许多被遗忘和改写的北宗禅历史和思想的踪迹,并以之与天台、华严、密宗等关系予以梳理,同时给出新的阐述,其中涉及到过去学界未曾留意或研究不够深入的课题很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正统性意欲”这个具有权利学话题的概念来审视禅学内部的学派之争,虽说难免会将宗派、思想间的问题简单化、政治化,但作为一种学术研究仍不失为一种角度。
《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分“佛像时代与风格”、“佛像形式与工艺特点”和“佛像鉴定漫谈”三部分,内容涉及汉传佛像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代风格特征、各时代造像题材及造型样式、各种造像形式及工艺特点、佛像真伪、题材、时代、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鉴定方法与步骤,并配有45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佛像图片。作者借鉴考古学上的标型学、类型学方法,以及业已成熟的陶瓷、书画鉴定的理论与方法,做到史论与鉴定实践相贯穿、理论与实物相结合,尤其是融人了作者长期以来在佛像鉴定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见闻和经验。内容全面、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准确、语言简明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指导性。相信它会带给广大佛像收藏爱好者,以及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有益的受用。
《美学与诗学:诠释学的实施》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探讨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一本文集,包括了作者最初的一批关于文学的随笔和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