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文集花了大量篇幅考察心理学概念。由于希腊学学者和心理学家之间缺少联系,这些概念尚不能成为历史学中的研究对象,如时空观念、记忆、劳动和技能、想象和模仿等。 内容最为充实的章节是有关劳动和空间的。劳动对现代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印记,以致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它一直具有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一致的组织形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劳动的意义、它在群体和个人生活中的地位曾经历了重大变化。在历史学有关空间的研究中,希腊对我们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几何主义不仅是希腊科学思想的特点,也是其政治社会思想的特色。几何主义与其他神话和宗教习俗中体现出的古代空间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在我们可通过一个比较翔实的样本来研究空间观念的演变。我们相信,从希腊的实例中,可以辨析出哪些因素决定了空间观念的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本书以哲学思想为研究进路,较全面地探讨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这一历史过程。书中具体分析论述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的思潮命名、任务主题、发展阶段、思想代表、理论建构、演变走向等重要问题。??本书提出唐宋儒学转型是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国先秦至汉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整个社会思潮的主题是“明体用之学”,因此在其源头时的气象宏阔,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这一思想转型的*学术成就是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推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向度思维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回应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从哲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它既是传统儒学转型的成功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本书是近十年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集大成,《长江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已发表文章的精选本,包括神话学研究、神话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新神话主义潮流等。论文作者汇聚当代神话学界的知名专家,展现了中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面貌,可供神话学研究者及神话爱好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