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立足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文献阅读和田野寻访,对女娲神话底蕴的重新解读、女娲神话及信仰的土壤分析、女娲神话及信仰的文化传播、女娲神话及信仰的当代呈现等内容做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探讨,以供相关学人和读者参考。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
本书以哲学思想为研究进路,较全面地探讨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这一历史过程。书中具体分析论述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的思潮命名、任务主题、发展阶段、思想代表、理论建构、演变走向等重要问题。??本书提出唐宋儒学转型是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国先秦至汉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整个社会思潮的主题是“明体用之学”,因此在其源头时的气象宏阔,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这一思想转型的*学术成就是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推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向度思维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回应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从哲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它既是传统儒学转型的成功
《的足迹:从伯利恒到耶路撒冷》通过100幅精美绝伦的照片,读者从伯利恒、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参观各种遗址、小径、道路及中的各种场景,诠释在圣地的故事。
《的足迹:从伯利恒到耶路撒冷》通过100幅精美绝伦的照片,读者从伯利恒、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参观各种遗址、小径、道路及中的各种场景,诠释在圣地的故事。
本书包括两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神话研究(下)》是20世纪德国思想家、隐喻学创始人汉斯 布鲁门伯格的经典代表作。探究现代世界的哲学根基是布鲁门伯格思想的一贯主题,在《神话研究》中,他试图通过全面考量荷马以来直到20世纪神话创作和研究的传统来解答这个问题。 《神话研究》共分五部,中文版上册包括一、二部,已于2012年出版;下册三部中,布鲁门伯格追述了整个“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历史,自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到纪德、卡夫卡,等等。其中主要对文豪歌德的一生与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冲突展开了细致分析,堪称一项综合心理传记学与观念史学的独特研究。 布鲁门伯格尝试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对立,来解答古老的普罗米修斯神话是如何缓解历代思想家关于生存的基本焦虑这一问题,从而挖掘在祛魅的现代,神话的创作和研究如何延续不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