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相书研究》对敦煌写本相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1)文献考订,以第二章为主。在此前所进行的相书文本释录校注基础之上,对十二个卷号的相书残卷作出更为系统的归纳、考辨与分析,按其形式与内容,将敦煌写本相书分为五大类别,并逐项考订其性质、内容与特点。(2)文本分析,以第三、四、五章为主。相术,是通过观察人的形体外貌、声音、气色、行为举止等特征,来预测命运的一种方术,是古代先民在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试图以一种先验的方式把握命运的尝试与努力。中国相术起源甚早,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于社会上层。相书的出现也相当早,《汉书·艺文志》中即有著录。汉唐之际的相书,仅可考知的就有近二十种,但均已亡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宋元及其以后的著作。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十二个卷号的古代相书写本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司马迁这段记载,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有关庄子故里最早的记载。由于过于简略,蒙究竟在何处,司马迁未作具体交代。因而,后人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无定论。约而言之,对庄子故里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下班固自注:“名周,宋人。”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孔子人格之概观”“孟子自道为学要领”等,有助于读者学习研究;《大学》《中庸》两篇释义,备列全文,兼罗异议,并收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大学问》,以求读者借以领略原书精旨,体悟篇中宏旨。书中引用历代学者撰述,亦颇有借鉴价值。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布根塔尔对该书的评价是:“娴熟整合了经典和当代材料,为研究这些关键性的人类经验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武周时期,狄仁杰因断案如神而享有“神探”美誉。狄仁杰断案,长于推理,重视取证,从不严刑逼供,因此其断案故事极具悬疑和故事性。《狄仁杰传》故事线索杂乱,案情繁复,试看狄仁杰如何抽丝剥茧,理清头绪,让案情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