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沦文。在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者的关系进行了更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沦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的,
本书收录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1910年至1976年间的谈话、演说以及相关文章、声明、文件、信件等内容。这些文本忠实而贴近地记录了海德格尔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有助于形成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多重视野。其中海德格尔校长任职期间即1933年前后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资料。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以对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悼念开篇。莫里斯是杜威以前的老师,他在1886年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把杜威带到该系。1889年莫里斯的逝世,使密歇根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于是,杜威在明尼苏达大学只呆了一年之后,便返回密歇根大学填补该职。《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3卷(1889—1892)》以杜威关于勒南的两篇文章中的一篇作结,因而包括了其1889年至1892年期间的所有著述。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以对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悼念开篇。莫里斯是杜威以前的老师,他在1886年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把杜威带到该系。1889年莫里斯的逝世,使密歇根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于是,杜威在明尼苏达大学只呆了一年之后,便返回密歇根大学填补该职。《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3卷(1889—1892)》以杜威关于勒南的两篇文章中的一篇作结,因而包括了其1889年至1892年期间的所有著述。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以对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悼念开篇。莫里斯是杜威以前的老师,他在1886年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把杜威带到该系。1889年莫里斯的逝世,使密歇根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于是,杜威在明尼苏达大学只呆了一年之后,便返回密歇根大学填补该职。《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3卷(1889—1892)》以杜威关于勒南的两篇文章中的一篇作结,因而包括了其1889年至1892年期间的所有著述。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沦文。在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者的关系进行了更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沦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的最
?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主持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将基督教两千年来的重要典籍名著译成中文,本丛书指出两千年来那不能动摇的信仰所发出的力量,在人类生命中怎样工作,并将这种力量带给中国的读者。对中国基督徒思想与信仰的发展大有助益。本套丛书现包括《历代基督教信条》、《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路德选集》、《基督教要义》、《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奥古斯丁选集》、《人的本性与命运》等。?路德著作卷帙浩繁,体例宏富,本书选取路德的代表作,希望能使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路德选集》收录了十八篇路德的代表作,包括专著、论文、解经注释、通信等,全面地反映了路德著作的岁月和主题。全书内容丰富,译笔典雅,风格质朴,是一部学术性和宗教性很强的经典著作。
齐泽克从主体性的维度论证了意识形态问题,试图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重构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体。围绕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齐泽克所谓的当代学术中两对皮影戏主角出发,阐释主体性的论证模式,将福柯的净个人主体、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阿尔都塞的伪主体以及拉康的幻想主体逐一布展,由此推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才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幻象建构欲求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断分裂、阉割,沦落为能指的主体,陷入到崇高客体的支配中。通过崇高客体不断填补其空位,在填补空无的同时,主体通过心理的认同和移情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由此,主体如若想重新获得自我,只能通过穿越崇高客体的幻象。然而,主体的分裂和阉割总是有残余。主体阉割之后的剩余快感是其无尽的乡愁,它成为主体永远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在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下,
本书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船山哲学与历史反思融为一炉,以一种厚重深刻的历史性意识贯通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由“通极于道”的形而上思辩到以道入史、以史显道从而“汇归于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性哲学体系。
本书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船山哲学与历史反思融为一炉,以一种厚重深刻的历史性意识贯通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由“通极于道”的形而上思辩到以道入史、以史显道从而“汇归于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性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