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ISM》中华风物内有精美图片数张。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所编,英文版。插图:
《TAOISM》中华风物内有精美图片数张。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所编,英文版。插图:
《道教典籍选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摈弃了战国以来以服食草木仙药为主,以服食某些天然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而独尊人工升炼的神丹,树立了道教丹鼎派炼丹术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后来道教外丹经所继承,尤其对葛洪“假外物以自坚固”的金丹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所选为《南华经》(又名《庄子》)传世通行版本。它集哲学、散文、寓言为一体,涉及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注释详尽,译文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本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集哲学、散文、寓言为一体,文笔变化多端,意象雄浑飞越,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书中所表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各种奇特的人物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化著称的有十多个,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个道教文化之旅吧!
1973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其中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大批抽书,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本辑推出之是,适逢本刊督辩、香港道教学院院长候宝垣道长八十寿诞。侯道长原籍广西贵县,自幼慕道,年长入广州至宝台皈道。五十年代初抵香港,创立香港青松靓,献身于道教事业。五十年代首辩赠医施叶,冬账衣被;六十年代后创办安老院、西医赠诊所、中小学和幼稚园等社会福利事业。
《中观见与道德经》是明贤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应北京大学学生社团邀请,于北京大学开演《中观见与道德》的课程讲义。借中观见以逐句诠释《道德经》,借助佛教智慧,对于复兴道、儒两家文化道统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以期中观正见在华夏传统文化土壤上“落地”,以此向西天东土两大圣人寻求智慧。
《道教典籍选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摈弃了战国以来以服食草木仙药为主,以服食某些天然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而独尊人工升炼的神丹,树立了道教丹鼎派炼丹术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后来道教外丹经所继承,尤其对葛洪“假外物以自坚固”的金丹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祖庭重光: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内容为灵宝文化的论文集,灵宝文化在中国道教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对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领域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世代中华儿女人格、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以善行教化为最终关怀的核心旨趣,不断起到“佐时宣化,善道化民”、“厚人伦,敦风俗”的历史效应;它的宇宙观、生命观、人本观、博爱观、科学观等修持、践行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适应性、包容性、和谐性、圆融性、科学性。
道教官观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官观研究在道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势在必行、道教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古老的宗教智慧对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等一步步地深入细化,道教官观文化越来越彰显出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中华道文化丛书·阆苑仙宫:道教宫观概览》上篇侧重于对宫观的产生溯源、世俗与宗教功能以及建筑形制和构造的阐释,以期读者对道教官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华道文化丛书·阆苑仙宫:道教宫观概览》下篇按照的地理顺序对我国现存影响较大的道教官观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对宫观的发展形成进行了通俗化、形象化的阐释,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官观文化保护和弘扬,达到宣传当地道教文化,并使道教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旅游相结合的目的,进一步带动当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唐玄宗《道德经》注疏之后近一个半世纪几于绝响的道教《道德经》的《序》所载的《道德经》的宗意、名义、体例,《道德经》注疏的目录、宗趣以及老子史事可以说是历代道教老学的总结。杜光庭的哲学思想由道本论、道性论、成仙论、理国理身论等四个方面组成。在道本论中,认为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通生为用,道为体用相资而生万物,并认为道就是「虚无微妙之气」,为「道气」,「道通一气而生化万物」。在道性论中,认为道以清静为性,面人之本性来源于道,故人的本性清静,只是为情所牵累,只有心境俱忘,才能超脱成仙。在成仙论中,主张以修心为本的形神双修,神形俱全方可得道成仙。在理国理身论中,认为神仙并不要出世,而是可入世的,在世间,得道的圣人经世治民则其世可为仙界,其民可为仙人。
本论文研究道教经籍在英语世界译介的阶段,即十九世纪的起步阶段,英语世界对中国道教经籍的译介。论文从十九世纪公开出版的英文专(译)著和《中国丛报》、《教务杂志》、《中国评论》等主要英文期刊中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以历史为经,以译介中国道教经籍的主要英美汉学家为纬,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对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的译介与传播的轨迹和总体趋势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此期间的主要人物及其相关专、译著进行提炼总结,对他们在中国道教经籍译介与传播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介,以厘清中国道教经籍在十九世纪英语世界译介的历史脉络和整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