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设定了三个章节。其中,章主要是对“五岳”一词形成时间和汉至唐宋以来有关山岳壁画情况的探讨,以及对现存寺观壁画五岳图像情况的考察列表。第二章是针对具体寺观中的五岳壁画神祗位业的考辨,以尝试建立五岳神祗图像的“小谱系”。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对五岳壁画中神灵位业的归纳整理,建立起以道教朝元系统、国家岳庙祭祀系统以及民间岳庙祭祀系统为主体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图像谱系,并通过分析三个谱系间的关系,最终勾画出由五岳神、雩祭神、方位神、时序神以及护佑、惩戒神组成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谱系。
《道教内丹学探微》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此次新编再版时作者又做了一些重要的校订与增补。《道教内丹学探微》以“顺逆”、“性命”、“阴阳”和“有无”四大问题为中心,从内在智慧方面对内丹学开展了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对道教内丹学的哲学原理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基于作者内在体验的系统诠释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架构。有别于通常的纯学术著作,《道教内丹学探微》充分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悟道与学术相统一的学思风格,像一股清新的微风,吹进我们心灵的深处。
笔者孔令宏所著的《中国道教史话》于1999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出现了若干篇书评,获得了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初版印刷的6000册已销售一空,很多读者与他联系希望购买,他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因而有了把《中国道教史话》修订再版的想法。在浙江省2010年重点教材建设申报时,他申报了《道教概论》并获得批准。但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拖延了一年多才邀请几位学人一同来参与修订。本次修订由他起草提纲和体例,以《中国道教史话》为底本进行修订,修订的基本原则是,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和大众读物,能反映1999年以来道教研究的进展,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
洞玄金玉集、渐悟集、丹阳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真人直言、马丹阳真人直言、真仙直指语录等。
本书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着重要价值。
《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以清·李西月编定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为底本重新编辑、校订,李本中有些扶之作已删除,有些李本未收录而传为张三丰作品的丹经予以收录。全集的内容编排或曰全书结构与原书完全不同,故曰“新编”。“新”主要体现在全书结构和对“道术篇”中既不指导实修的精典安排上。 全书分十三个部分:传记、道派、道论、训诰、语录、仙经、丹诀、道术、诗歌、古文、显迹、题赞、遗迹。
《国学论丛: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探讨了全真教在金元明时代的历史变迁过程,涉及全真教的派系整合、大宗师的传承、全真谱系的形成、全真教戒律的形成、全真教修炼生活、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内丹学、元代相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以及有关全真教研究的一百二十八年的学术史。
此书以中国近代思想转型期的重要思想家李贽为研究对象,变换常规地对其思想结果做静态分析的学术路数,而转为将其思想生成过程作动态的描述,从而成为李贽研究中第一部展示其思想生存历时态的思想史著作。此书以李贽生平事实与著述编年为研究依据,以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心学思想为描述主体,依年逐文考察伊斯兰教、儒学、心学、老庄、佛学以及百姓日用迩言对李贽思想蕴育、生成、演变的影响,对李贽思想中许多重要问题一一加以重新审视。对伊斯兰教与李贽洁癖习性、好洁心理、以净为真为美思想关系的揭示;对“性空缘起”说、“真空”说、“凡圣如一”
研究道教思想史有助于深入认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作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发掘传统思想资源,建立新的人格完善理论,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有助于整合传统生态智慧,提高维护环境的自觉性,服务于人类真题生存。 本书为《中国道教思想史(第1卷)》,包括道教思想渊源和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两编内容。
本书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道家道论的研究,揭示了道家之道的“大一”或“不二”的性质。本书创新性地使用了概念群的研究方式与表达式研究方式,研究了佛教传人之前的道家,也就是从《老子》到《老子指归》时期的道家,揭示了道家丰富多样而系统完整的“大一”或“不二”思想及其表述方式。这对于重新研究道佛思想关系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共收录西方学者有关全真教研究的十四篇专论,时间跨度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们依照论文所涉论题的不同,将其分成四编,即:全真教宗教认同研究,全真教与国家、社会,清代以来的全真教,全真教与文化艺术等主题。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西方全真教研究的代表作,无论在西方全真教研究的历史过程中抑或至今,都具有的学卫影响。为了兼顾不同题材以呈现西方全真教研究的多层次、多视角传统,我们在编选时不拘一格,尽可能广泛地包容不同的研究风格和方法,同时为了体现西方全真教研究的历史性,我们在选择时也兼顾老、中、青三代学者入选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