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氏太极,是中国古代道家历行的全身性柔性运动,通过对人体精、气、血、脈、全身筋骨的软、缓、连、圆独特的运动方式,使全身12条经络、筋骨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练。 本书内容丰畗,尤其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身有残疾、体弱多病、肾亏、阴虚、男女性功能不全的人学练。此功法可根据自身不同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练其中的几势功法,可随时随地练习,且练之有奇效。
钟离权、吕洞宾被奉为道教全真(丹鼎)派的创始人。《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是该派代表性的经典。后世丹道的各支各宗的经典均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衍生而成。它们吸收儒释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丹道的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丹鼎派的理论基础。
《学易笔谈·读易杂识》是近代易学名家杭辛斋的经典之作,收入《易学笔谈》《易学笔谈二集》及《读易杂识》。书中广泛引用当时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天和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开拓了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杭氏也成为传统易学走向现代的先驱者。杭辛斋的易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会通,亦反映了古代风化的蜕变过程。
“手印”不仅为道教宗活动中所具有的宗教功用,具说且有医病强体的保健作用。任宗权的《道教手印研究》一书,更从人类手指文化、古猿的手解放、古巫文化与手印的源渊等方面广征博引,详述论证。在述及道教的斋醮科仪为手印文化注入玄妙的意蕴和深刻的指导思想,尤其就手印对道教法事秘用和人类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层面作了独到详尽的图示和阐叙。
中央民族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全书分七章,内容涉及:道教的历史、现状、信仰、道术、仪规、宫观及其与文化间的关系等。
这本书是学术类图书道教气论的基本内容是气一元论和气化论,前者是关于包括人身在内的自然存在的本质是一气流行而展现出不同特征的理论,后者是道教对人的生理规律从气的变化层面的描述本书对二者进行了探究,阐述了其理论根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本书仅为研究道藏的一本工具书。综观目下流传的各种道教文献,《正统道藏》可说是最完整的,亦是研究道教及民间社会不可缺少的典籍。可是内中书目名称异常繁复,又常以不同的简出现,如著名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常只简称《度人经》,遂使研究者增加许多不必困扰。索引将所有道书按书表,科仪等分类编排,使读者能一目了然。该索引又将道经名简化,仅留其最重要部分,这样既可帮助读者推测其原书名,又可便于寻找相关书目。该索引还可帮助读者寻求书名有较大更动的道经。
《艺术与信仰道经图像与中国传统绘画关系研究(彩色版)》中的“道经图像”,是指道教经典中所绘制的图像。这些道经图像主要是从《正统道藏》、《道藏》、《藏外道书》、《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中华道藏》、明无名氏《八十一化图》、清徐崇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散见道书《列仙传》等书中选取的图像。这些道经图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道教神仙信仰。道经图像本属于道教范畴,它们虽然只是为了宣传道教教义以及修道的需要而绘制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为了艺术欣赏。但毕竟具有可视的特点,同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因此,也可纳入美术的范畴。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道教仪式在唐代以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在五世纪以前,天师道仪式与南方方士仪式各自发展,到东晋时期互相产生影响。自五世纪以降,融摄南方方士传统、天师道和佛教的灵宝科仪兴起,且因刘宋陆修静加工整理而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新旧各种道教传统大都借鉴或仿效灵宝科仪,道教仪式向灵宝化的方向发展。南方和北方的道教仪式原有较大差异,至北朝后期,北方道教几乎全盘采纳南方灵宝化的道教仪式,南北道教仪式基本上趋于一致。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必将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一道教,从东汉末正式走上社会,经历朝代变换,时代转换,一直流传不息,历史近二千年,且亘古弥新,仍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当代,它与全真道一起,是最重要的两大道派。刘仲宇编著的《正一道教研究(第2辑)》,其宗旨是集中深入地对正一道教的历史、特质、现代存在状态,以及这一教派的思想、制度、仪式、符篆法术、人物、文献、建筑、造像、文学、美术、音乐,以及其在海内外的传播等等,展开充分的讨论,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学术上的贡献。
钟离权、吕洞宾被奉为道教全真(丹鼎)派的创始人。《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是该派代表性的经典。后世丹道的各支各宗的经典均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衍生而成。它们吸收儒释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丹道的全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丹鼎派的理论基础。
金刚功应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通过八套动作运用刚性内劲之气来疏通全身的经脉,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畅通,调整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同时协调五脏六腑的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实为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