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以经典解读和观念诠释为基本进路的思想史研究,与围绕信仰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展开的社会史研究可以被视作宗教历史研究的两个支点。信仰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始终关切的旨趣必然使得信仰以某种思想或观念的方式否定或疏离日常生活和世俗世界,确立独特的宇宙秩序与信仰价值;与之相对,信仰实践的展开又是与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从现实的意义上说,一种纯粹且脱离了世俗生活的信仰是难以想象的。就道教而言,修真登仙的玄思与禳灾祈福的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科仪戒律的规制与度牒帐籍的律法也是并行不悖的。如果要尝试理解某一个历史时期中的道教信仰,就需要结合其时的经典文献与社会生活。鉴此,本书以唐宋时期的道教信仰为主题,分别从隋唐时期的道教信仰思想与唐宋时期的律法及信仰关联两个视角展开专题研究,展示上述一体两面的信仰史
《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设定了三个章节。其中,章主要是对“五岳”一词形成时间和汉至唐宋以来有关山岳壁画情况的探讨,以及对现存寺观壁画五岳图像情况的考察列表。第二章是针对具体寺观中的五岳壁画神祗位业的考辨,以尝试建立五岳神祗图像的“小谱系”。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对五岳壁画中神灵位业的归纳整理,建立起以道教朝元系统、国家岳庙祭祀系统以及民间岳庙祭祀系统为主体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图像谱系,并通过分析三个谱系间的关系,最终勾画出由五岳神、雩祭神、方位神、时序神以及护佑、惩戒神组成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谱系。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