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劝善书肇源于先秦两汉,兴于宋,大盛于明清,延续至民国。作为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通俗读物-劝善书,其品种之多数以千计,在旧时民间广为传播,流通量几乎与四书五经相埒。劝善书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化导民众的工具,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
印光认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本书于印光近两百万字的《文钞》中,精选近40篇演讲、开示、问答等,集中呈现其关于净宗念佛之思想,如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都摄六根等,对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各尽其分、去人我之见、因果、往生等具体问题亦有详细解说,旨在廓清种种认识之误区,树立念佛的正念。印光著的《印光讲演录(净心念佛)/近代四大高僧讲演录》编选说明、印光自述、印光年谱简编部分有助于大家从整体上理解印光的生平与思想全貌。
本书是一本唯识学研究专著。主要以对象性思瞄与反对,象性思维的张力为主线,考察了自然、、实体等思维中的对象性思维根源及佛学反对它们的合理性,同时提请重视“现在”概念,以突出唯识学的反对象性思维主张。
本书脱胎于《痴华鬘》,即汉译佛典《百喻经》,共收寓言故事九十八篇,每篇故事均通过针砭一些愚蠢可笑的事实,教育和启发世人。本书的寓言故事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积累的丰富的佛教文化成果。
《遗教三经》,即《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的合称。《遗教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四十二章经》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编了四十二段话。《八大人觉经》阐释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盂兰盆经》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问法于佛为母脱难。本书为民国间丁福保笺注以上诸经的本子。并以疑伪之《高王观世音经》丁注作为录。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是中国禅宗众多语录中的一部,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它批判总括了历代禅学流派,建立起新的禅学体系,影响了此后整整八个世纪的丛林佛教的主流。《大慧语录》的核心是以“看话禅”批判各种形式的“文字禅”,以及当时盛行的“默照禅”。由于大慧宗杲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禅宗“厌静求喧”的封闭危机。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士大夫禅学的社会影响,使佛教更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佛教植入社会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弘明集》是唐释道宣编撰的一部佛学思想资料集,选收魏晋至唐初有关佛学的各类文章二百八十多篇,其在佛学中的宗教价值主要在于弘教护法。它也是继梁僧祐《弘明集》之后,又一部收录更为广泛、全面、集中地反映魏晋至唐初佛学义理如何在儒、佛、道三家错综复杂关系中不断演变发展的思想史料集。
本书是一部阐发修行实践的专著。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是参考多位密乘祖师大德们的论著整理而成的有关修行密乘前行的系统教法,以使人们得以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密乘前行。下篇则是作者以自己数十年来修学的实践心得体悟,向信众们介绍佛教密乘教法,以及密乘之殊胜特点、基本内容、修行次第等。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作者多年来数十次讲座记录整理而成的,包括许多讲座现场的互动答疑。全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历代书法家爱好抄写《般若心经》,如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弘一法师、赵朴初等都曾留下《般若心经》墨宝。本书作者以篆隶书抄写,并弘一法师说《心经》及《般若心经》历代各种经典译本,具有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藏传佛教雕塑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与特点,在制作上有极为严格的标准,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元代是藏传佛教雕塑的发展期,明代是成熟期也是鼎盛期,清代的藏传佛教雕塑逐渐走向衰微。藏传佛教雕塑种类繁多,质地不金、银、铜、合金等各种金属雕塑,同时还有泥塑、木雕、石刻、酥油花等各种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传佛教视觉艺术典藏:塑像》收集了藏传佛教塑像约100种,种为本尊,他们是佛陀的化现,例如怖畏金刚是文殊师利,之化相,马头明王是观音大士之忿怒化相等;第二种是护法。护法分为世间护法及出世间护法两类;世间护法本来是‘非人’、魔众或龙族等众生,后被佛法折服而信皈三宝,或被历代大师镇
本书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对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研究之又一学术成果。 作者对汉译佛典之十二部经,这一自成体系的佛经文体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偈颂、本生、譬喻、因缘、论议、未曾有、授记诸经之文体性质、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而又以个案形式检讨了它们对中国各体文学的具体影响。此外,作者还特别关注佛教仪式中的应用文体,极大地拓展了佛教文学的研究视域。全书内容翔实,例证较为丰富,对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宗教文体学的研究,皆有的参考价值。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般若的精义都藏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本书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李叔同出家后为大众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落发出家,法号“弘一”。弘一法师是最有资格来解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人,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所蕴含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重要教理。 弘一法师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后世的机锋,重建着心灵家园和生命的净土,启迪后人在浮华的尘世中找到一片自我的洒脱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学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应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信任、忠
憨山大师是我国晚明佛教高僧之一,曾在晚明佛教的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把憨山大师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广搜博引,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主要集中在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的层面,重在厘清其佛学思想与唐宋佛教的传承关系,以及与后来“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主张的内在联系,厘清佛学与儒学、宋明理学相互吸收又各自为用的关系,乃至高僧在复兴佛教方面的思想认识、修持主张的差异等。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分为上篇“与轮回分道扬镳”,共七章,章开始实修前的准备工作,第二章机会:认出暇满难得,第三章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第四章业力:思维因果不虚,第五章痛苦:思维轮回诸苦,第六章选择:思维解脱的利益,第七章依止上师的窍诀;下篇“与众生共至菩提”,共五章,章究竟的护佑——皈依,第二章如意宝藏——发菩提心,第三章净障之王——念修金刚萨埵,第四章(之一)无量福德之源——供曼扎,第四章(之二)斩断四魔——修古萨里积聚资粮,第五章显现自心佛性的捷径——上师瑜伽。
本书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轨等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同时对藏传佛教下形成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 相信本书会成为一本读者了解藏传佛教密宗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现象的读物。
郭绍林所著的《历史学视野中的佛教(中国佛教学者文集)》内容涵盖:唐宣宗复兴佛教再认识、论唐代的观音崇拜、关于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龙门卢舍那佛雕像造型依据武则天说纠谬、说弥勒形象的演变等内容,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