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祖师的《宝镜三昧》是曹洞宗的纲宗,所谓“宝镜”,是以一面明镜时常关照自己;“三昧”,即让自己的心达到不被外物牵着走的状态。冯学成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禅宗修学方法、明心见性的关键要害处讲解得十分透彻
《唐代密宗》所收论文均按《周一良简历及著述年表》,基本依照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不见于《年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收入,未注写作年月,此文当系以《唐代密宗》英文本为基础,撮要用中文写就,故置于首篇。《年表》还失收《读》,文见《续集》。《“赐无畏”及其他》在收入“附录”时仅录其“赐无畏”部分。周先生早年发表的论文,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影响,所用标点符号与今天通用者略有不同,现亦仍其旧,以见一时学术之风尚。
《智慧人生》写大手印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诸多智慧“看法”,分为两个部分:人生方向——智慧路标,人生选择——智慧问答,内容涉及怎么在工作中兼顾修行,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影响家人、怎么对待爱情、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修行人怎么面对日常纠纷、怎么看待社会热议的一些问题,等等。部分为散谈随笔,第二部分为问答形式。问答多临阵相遇,直面“交锋”,机锋外露,流于自性,妙趣盎然。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二是鲜活生动,包罗万象——因为问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行业、心病不同,问答之间便显出了一种大海般的宽广,集结了当下生活和修行中的方方面。
据说佛陀在世时,其传教都是靠弟子口传心记,因此佛教在初期并没有形成书面的佛典。直到佛陀涅槃后,为了避免佛陀的教法散佚,弟子们先后举行四次聚会,将佛陀所传教法进行结集,这些经典便是《大藏经》最初的来源。 作为最全的佛经,《大藏经》是佛教经典汇编全集,它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内容。经藏收录佛陀在世时所宣说的一切教法;律藏收录佛陀为信众制定的一系列日常行为准则;论藏则是佛弟子对经藏、律藏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可以说一部《大藏经》浩如烟海,囊括几千部经。 《大藏经》历来颇受众多佛教高僧大德及僧徒们关注。它不仅是僧徒学习和研究佛法的教材,还作为佛法的代表被无数信徒顶礼膜拜。时至今日,仍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智慧之光,给现代人以启迪和引导。 为使读者对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恢宏巨著有
《唐代密宗》所收论文均按《周一良简历及著述年表》,基本依照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不见于《年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收入,未注写作年月,此文当系以《唐代密宗》英文本为基础,撮要用中文写就,故置于首篇。《年表》还失收《读》,文见《续集》。《“赐无畏”及其他》在收入“附录”时仅录其“赐无畏”部分。周先生早年发表的论文,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影响,所用标点符号与今天通用者略有不同,现亦仍其旧,以见一时学术之风尚。
《唐代密宗》所收论文均按《周一良简历及著述年表》,基本依照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不见于《年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收入,未注写作年月,此文当系以《唐代密宗》英文本为基础,撮要用中文写就,故置于首篇。《年表》还失收《读》,文见《续集》。《“赐无畏”及其他》在收入“附录”时仅录其“赐无畏”部分。周先生早年发表的论文,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影响,所用标点符号与今天通用者略有不同,现亦仍其旧,以见一时学术之风尚。
《四圣谛讲记》的目录大纲是作者整理的,目的是希望让初学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正确的基本佛法概念,不会因为经典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看完本书之后,对佛教在修行方面所需知的基本教义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各宗各派的教理。也可以此为敲门砖,深入学习佛教经典,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门。 所谓“四圣谛”,是佛陀依人类的思惟方式,非常科学化地开示生死与解脱的因果关系。若不懂得四圣谛,必定不知佛所说的生死与解脱是怎么回事,所以,四圣谛是佛必须学习的最基本佛法。
佛教艺术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资产,更是文化传承中尊贵的智慧生命。随着佛教文化的无尽传播延伸,佛教的造像图像艺术,也在各地信仰文化的滋养下,创造出辉煌的世界。佛教艺术之美,不仅是视觉图像的呈现,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精深义理,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为了将佛教艺术传承千耳的文化智慧汇整介绍,我们特别策划了一系列的“佛教美术全集”,并以本书揭开序幕,带领读者进入浩瀚无垠的佛教艺术世界。《佛像大观》不仅介绍佛教造像的形态之羡,其历史典故及文化背景亦有详细的介绍。就其发展的文化传播路线,本书将佛教造像区以印度、中亚、中国以及日韩、东南亚及其他等单元,介绍各个文化所造就的艺术之美,并解析其传承千年的智慧世界。图文并茂的精彩介绍,让读者同时感受佛教艺术触动人心的精神之美。
荒木先生的《我的学问观》以华严学、禅学、朱子学、阳明学四支为中心。他的研究特色在要把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关系客观、正确地描写出来,抛弃了以儒教为的教条主义,特别重视由高度理论与心理探求儒、佛间的对应和交涉,并由此一新角度看宋明理学,致力于发掘被埋没的思想家。本书将论集所收的八篇文章,分为三组,简略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响应。头两篇:《气学商兑——以王廷相为中心》、《郝敬的立场——兼论其气学结构》成为一组。接着论赵大洲、李通玄在明代,毛稚黄与邓豁渠的四篇文章又构成一组。,《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与《觉浪道盛初探》二文又构成一组。
“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图挣扎抗拒负面的感受,心量就会因此而拓宽,对空性的体悟也会深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一书的译者胡因梦老师在该书的序言里如是写道。她说的这种状态,就是在培养出平常心之后,我们应有的生命态度和内心感受。平凡之中自有之处。平常心在某些时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开悟的境界。禅宗讲求人生中的一切都应该自然,不做刻意追求,这也正是平常心内在意蕴的体现。在禅宗里有个十分的命题,即:“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在如此平常的事情中,却也能悟出禅意来,可见,越是稀松平常之事,越有助于我们体悟生活,越能培养出我们的平常心来。但愿我们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常的人生,以平常的心态欣然迎接生命的挑战。如若我们能在当下就感悟到平常心,并且
佛教积累了我们应该无比珍视的文化财富,这正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顾这一精神遗产的主要动机。《现代语体佛道教经典丛书:宝积经》如烟如海,但本经如同众宝之山,佛陀的言教积藏了佛教的精髓含义。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十四篇论文,所研究的文献种类有敦煌遗书、日本古写经以及一些珍稀刻本。每篇论文均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论述,涉及内容包括考订文献作者、追溯版本源流、分析文本系统、评述文献价值等方面。本书是作者研究佛教文献的尝试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