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牛的印迹”,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禅宗著名的“十牛图”。该系列画作以牛与牧牛人为主轴,生动描述了禅修的次第。画中,牧牛人代表修行者;牛可视为想吃路边欲望野草的烦恼心,同时也象征着开悟心或人人本具的佛性。“十牛图”描述了历经寻找、发现、驯服与骑牛归家的过程,其中的每一幅画代表了修行人所必经的阶段,其寓意是,我们能透过参禅,驯服不羁的心,并实现人的佛性。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总集了圣严在禅堂教导禅修的课程内容与禅七讲话。内容完整,次第分明,理论与实践并重,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渡人到达彼岸的摆渡,无疑有助于习定修慧,走上开悟之路。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内容简介: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今天,在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候,无论您是否有宗教信仰,读一读佛经,都可以让心平静下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从容,更积极乐观,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对。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自2009年初版面世以来,在诸多企业家、明星和佛学爱好者中耳口相传,现
佛学和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展开交流,某种程度上二者的共鸣令世人发出阵阵惊叹!本书的宗旨意在将西方对于佛陀教育的证成,传回东方。索达吉堪布组织发起的智悲翻译中心将西方学界包括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以及环保等学科的研究者对于他们学科与佛学的关系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阐释佛学和科学的关系。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六字真言”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青岛佛教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一、佛教的历史源流;二、佛教的经典与教义;三、佛教的戒律和行事;四、佛教的建筑;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岛佛教;一、东晋高僧法显在崂山登陆;二、宋高僧道普在崂山海域殉道;三、宋齐居士明僧绍隐居崂山;四、北魏创建崂山法海寺;五、平度释迦院造像碑和天柱山石窟;第二章隋唐宋元时期的青岛佛教;一、日僧圆仁在青岛的足迹;二、大珠山石窟;三、宝寿重修崂山法海寺;四、平度大泽山智藏寺;第三章明代的青岛佛教;一、憨山大师早年岁月;二、憨山大师崂山年谱;三、憨山大师崂山春秋;四、崂山僧道之争始末;五、平度大泽山智藏寺;六、其他佛教成就等等。
本书汇集了37位最重要的佛教财宝本尊,指出每位本尊特异的赐财功德,并且详细介绍了每位本尊的基本情况和修法仪轨。本书特别采用图解的手法,用精美的图片和图表来解释深奥难懂的密法教义。读者可以通过书中通俗易懂的描述结识这些慈悲的财宝本尊,并且从中找到与自己最有缘的那位本尊虔诚供奉,以获得财富的丰盈、智慧的圆满。 全面的神明介绍:包括本尊基本档案、法相、功德、真言、修持仪轨等,全面了解本尊。 多样的本尊选择:求财、求福、求富贵、求权势,所有祈愿都可通过不同本尊来实现。 实用的供奉方法:每位本尊都有不同的供品和供奉方法,本书一一为你揭晓。 详细的修法指导:每种修法都有详细的步骤,加上清晰的图片和图表,更、更简单、更实用。
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剋证难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个事,觅衣珠于壮岁,虑魔焰之张狂,故不辞饶舌,缀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虚,沉沉无补时艰,复将廿载。顷者,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攘攘士林,欲振堕绪,再请重铸斯编,冀复燃灯暗室;固知旧铅新椠,尽同梦里尘劳。唼响撩虚,等是狂思玄辩。禅非言说,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澈何劳竖指,斯编之作,为无为,何有于我哉??
本书主要介绍綦江古剑山佛教遗址碑拓,具有史料价值。书中对重庆綦江古剑山上百处佛教遗址作了介绍,对碑刻拓片作了整理释读。该书是《华岩文丛》之一,书中内容旨在宣传西南地区的佛教,扶持重庆佛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的事业。
《金刚经》全文五千一百六十四字,梁武帝的昭明太子将之分为三十二品。全经以佛回答须菩提尊者的提问展开。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尊为“解空”。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主要的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