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说法,佛陀在成佛之前经过无数次转生,在每次转生中积德行善, 涅槃成佛。因此,佛教文学中含有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其思想根基是业报和轮回转生理论。在无数次转生中,佛陀或转生成人、神,或转生成动物,因而佛本生故事的内容很丰富。这些故事大多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从历史角度看,提供了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具体细节,也是研究印度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 《佛本生故事选》译自早期佛教巴利语经藏中的《本生经》,后者正是这样一部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 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本生经》中的故事可以分为八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智者故事、道德故事、世俗故事,采用韵散
禅是生命之路,是智慧这本。禅在无言中开始,又在无为中完成。禅的方法与过程,将是禅人的脚下之路径! 禅的修行个是悟性,第二个是方法。 如果你没有悟性,只是理解道理,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比如说修行是一回事,世界上的事情又是另一回事,那么你就会有两边之见,就是两边对立。一个人心灵有一个对立的出现,他就修不好。譬如说你觉得有妄想,而你又想清静,那么就叫对立。如果你觉得平时家里的生活、大人小孩的事情、社会的工作应酬等的世间法,然后以念以、念咒、拜佛等作为出世间法来修行,这就叫对立了。有了对立了,你的心灵就会在这两者之间跳动,一旦形成对立的跳动,你会觉得很不安、很复杂、很麻烦,总想理到一个安歇自己的地方,想安下来,但是这些事使你无法找到一个中道,这个中道就找不到。所以说悟性
本书是佛学家贾题韬先生关于“禅宗六祖大师的《坛经》”的讲座。《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坛经》内容丰富、生动、精深而质朴,对唐代的中观、天台、唯识、华严、净土都有涉及。这就便于结合各大宗派进行比较和分析。禅宗以后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可以在《坛经》中看到其中的原型。了解了《坛经》,悟出了其中的真趣,你就可以在禅海中自由畅泳,痛饮甘露;你就可以与历代祖师畅所欲言,交朋结友;在现实生活中你会感到脚跟落地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无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求志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清净心,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
《楞严经》与《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并尊为“经中”,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它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指导人们修证的系统修炼手册。它还是佛教正法的代表,被历代高僧大德誉为统摄佛教经论的教海指南和禅宗正眼,很久以来就有“《楞严》兴,正法兴,《楞严》灭,正法灭”的悬记。 由于《楞严经》文字古奥、义理深邃,许多有心要精研《楞严经》的读者都不免要兴望洋之叹。为此,我们另辟蹊径出版了这本书。 《图解楞严经》共分为五章,分别讲述了《楞严经》的方方面面,包括本经的地位、历史、争议、经题和译者等内容,其中以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