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灰岩为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佛法三藏十二部,卷帙浩大,广博繁杂,其中之精奥,实乃穷劫难尽。而且,佛法义理囊括甚广,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不包。因化世导俗,不懂世间法,则无以知众生之根机,亦无法以方便教化众生。“世间善言佛说尽”,或可以说明佛教教化之广。 《俱舍论》是印度佛教百科全书式与辞典式的论书。是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础,在中国和日本都有极大的影响,价值甚大。本书在注释《俱舍论》时,对《俱舍论》的作者、思想来源、组织结构等方面都进行很好地梳理,而且详细介绍《俱舍论》的传译经过及其注梳经过,使读者能够得到系统地理解。
王骧陆、元音所著的《开大智慧》中不少内容鲜为人知,却与人人密切相关:人的由来与归宿、因果定律、开大智慧了脱生死……在其他普及型佛学书中较少见。就如心密三祖元音老人曾说:“能有幸听到这个法,是多生历劫所种善根得的福报!要做难遭遇想。”因此希望读者以谦逊崇敬、感恩之心和人性本有之善心来阅读。
黄信阳主编、黄元吉原著、蒋门马点校的《乐育堂语录》一书,虽为道籍,实可视为三教真传主要典。……千古丹经,不病于偏执枯滞,即病于玄奥幽眇,不隐于龙虎铅汞,即遁于坎离水火,使读者不穷毕生之精力,即难得融会贯通,不获明师之指点,郎难得心领神会。本书则一扫此弊,既极明白简易,复能畅发宗风,对于行工次第亦复程序粲然,不但为道家登真之捷径,且亦为儒家入圣之坦途,释家作佛之不二法门也,融三教于一炉,诚名山巨着也。
2000年2月5日(农历庚辰年正月初一),元音老人圆寂后,为缅怀老人的巍巍功德,重温老人的言教,同时弘扬佛陀正法,砥砺后学,由老人门下弟子发心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包括元音老人的弘法著述资料、诗偈、书信、随缘开示和大德访谈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书写,是为了遇见更安静的自己 古人深信抄写经文的无上功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沙弥僧侣,无不因手书经文而心生妙谛。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书画界的名家大师,曾在反复抄经中体悟书写佛经的福德。他们在一遍一遍的抄写当中体悟信仰,通过抄写经文而进行修行。 写经,也逐渐从以实用为目的,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雅致的艺术。 如果你想成为书法家,就是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写经,遇见更安静的自己。 现在开始,与大师一起动笔就好了! 观传世经典,心生妙悟。 摹大师法书,身与清修。
《肇论》一书,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后世注疏颇多。本书所用日本“真福寺本“《肇论中吴集解》与《肇论集解令模钞》为目前为止最为完整、最可信赖的存世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本校释以此为底本,并分别以罗振玉《宸翰楼丛书》所收《肇论中吴集解》和日本东京文化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三好鹿雄钞本《令模钞》为校本,对《肇论》、《肇论中吴集解》与《肇论集解令模钞》三部的文本作了大量细致而可靠的考释、集辨和校勘,对正确理解原文大有裨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孤云行鉴是临济宗第三十六代传人。其人活动于明末清初,是中国佛教著名大德,曾辗转于七大道场宣法,僧徒众多。曾参拜密老人(密云悟),并继承了费老人(费隐容)的衣钵,对各种经义贯通于胸,讲解佛经信手拈来。《孤云禅师语录》即为其弟子所搜集的禅机语录,共有七卷约7万字。该书现收藏于湖南图书馆藏,为清顺治刻本《孤云禅师语录》二册,孤本,极珍贵。此次出版为东明山文化丛书一种,分两部分,前为点校本,后为全本影印。
青藏高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单元,它不仅包含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涵盖别具一格的人文环境。《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主要论述了佛教在青藏高原产生及其发展的人文地理等历史大背景,藏传佛教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渊源等。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仔细梳理了五种注疏本对《心经》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和重要命题的诠释,联系各注本作者的派系隶属等因素,考察了各注本与般若思想错综复杂的交涉,分析了各注本在解释相同概念、命题时透露出的不同佛学倾向。《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探讨不同宗派学僧对同一部经典的认识、理解、发挥以及创造性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心经》在中国佛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描述了中国佛教中不同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实况。本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中国佛教整体理论有的借鉴意义。本书由赵振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