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 金陵本 ;欧阳竟无大师领导支那内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 藏要本 。 唯识学丛书 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 藏要本 的则用 金陵本 。 唯识学所宗 经 主要有六部:《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译)、《阿毗达磨经》(未译)、《厚严经》(一般认为与《大乘密严经》同本)。其中,两部经未有汉译本,而《华严经》规模太大不便收入,现将另外三部经合刊,名以《唯识所依经三种合刊》。
本书被公认为是有关玄奘生平之著作的杰作,是了解和研究玄奘大师的书。杨廷福先生自述: 这部年谱属笔于一九五九年,笔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于一九六五年。十年浩劫,幸存天壤。 本书体例:每一年(600 664)下分 谱主事略 和 有关人物与大事 ;文献、注释等,采用小字夹注的形式。本书不仅对玄奘大师的求学、西行、翻译、讲学、师承、学问等进行了极为严谨的考证,并且将同时代及之前的中国佛教各学派与玄奘大师的佛教事业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性论述。
《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 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之一是为了扶正当时禅宗的弊病。释延寿提出学佛的重要问题,邀请禅门各宗长老一起讨论,并且将解答归纳
在中国及东南亚、东北亚广泛流传着观音菩萨信仰和观音菩萨修持法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普度众生,有求必应,常救人于危难,被世人虔诚地供养。 观音菩萨修持法门很多,本书从简易的求观音、拜观音到较为深邃的《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及《心经》的照遍五蕴皆空法门都有详尽的介绍,步骤清楚,思路清晰,很适合修学。 通过本书的指引,读者修习不同的法门会得到不同的感应和利益。
密宗又称神密教、真言宗、金刚乘等。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故称密宗。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将印度密教传来中国,进行修习和传教,正式形成宗派。此宗在印度一般认为是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盛行于今德干高原,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曼荼罗和民俗信仰为特征。密咒传来中国的时间很早,大约在东晋时代就有大量密咒被翻译过来,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开元四年(716)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共同译出,为中国密教传授之始。其传授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开元八年(720),金刚智与弟子传入《金刚顶经》,并由不空译出,也进行弘传,其传授以金刚界法为主。由于他们的弘传,当时的知名僧俗等人相传灌顶,问学者日众,终
这本《佛性的秘密(究竟一乘宝性论讲解)》由弥勒原著,彭措郎加、贡绒埃萨翻译:为什么说如来藏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本来具足呢?因为一切众生都能够在或远或近的未来,于相续中现前圆满佛陀的法身,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藏。如果一切众生根本没有这个佛性,未来又怎么会现前法身呢?因为一切众生的真如和圆满佛陀的真如根本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如来藏。因为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的表现,比如说希望摆脱轮回痛苦,比如说希望成就究竟正果等,因此说一切丛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
在生命的大电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 唯有明白人生即是剧场的真理,方能看清人间实相,持有正见。 《人间是剧场》以简单透彻的语言,阐述佛教核心的正知灼见,为你揭开佛保持内心喜悦自在的秘密,让你更清楚地见识到佛法的深邃,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这本书的内容,是1985年作者应剃度恩师宏船老和尚的要求,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图书馆,为初级佛学班的学员所开示的基本佛法。本书是以佛陀教法的根本法义为主。全书共分十一篇,内容包括:业力与果报;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三皈五戒;六波罗蜜等。
《只管打坐:和佛陀一起去禅修》是前角博雄禅师以日本曹洞禅正规教学为中心的完整开示,也是他禅法教学的部重大集结,内容以激发人心的短文,简单有力的语言阐述禅修,论及坐禅、公案参究、如何明白自己的生命即是佛的生命,以及根本的生死问题。内容的讲解,显得井然有序,思维前后一贯,特别是前角禅师独特的精神、传法风格,以及对于禅修历久弥新的领会,尤其值得一读。
《饶宗颐佛学文集》是 60年代,四十多岁的饶先生在印度开始学梵文,足迹遍及印度南北,以后又周游缅甸、锡兰、泰国、柬埔寨诸国遍寻写经。他对佛学因缘际会,悟性极高,因此季羡林称赞说:“饶宗颐先生是能预流的”。饶宗颐先生对禅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对于六祖惠能生平的研究,令学界对于禅宗的起源及顿悟观,都衍生出新的理解。他考证惠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官比司马还要大。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惠能的母亲不太可能来自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因此,虽然惠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家庭教育传统的环境里。 饶老作为一代通人,学艺双携,书中收录论文,涉及佛曲、敦煌白画、书法等艺术领域,内容传华史溯、佛教渊源论、缘系敦煌、文艺佛学、选堂序跋、选堂小品六部分六十七篇论文。
本书是对《大方等大集经》的研究著作。 部分探讨《大集经》原本与译本的文献特点,对藏、汉译《大集经》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说明文本演变的内在源流,以及翻译转换中藏、汉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利用后代论书对《大集经》经文的引用,就其中重要佛教思想进行分析,把握《大集经》在勾连中观唯识、贯通显密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对基础研究材料的甄别处理,即对《大集经》部分梵文残叶和被引文句的梵、藏、汉三文对勘。通过对勘,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异质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互动,尤其是中国人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在佛经翻译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对藏、汉语言的研究也有裨益。
《碧岩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祥门书”之称。 许多参祥者由此书进入悟道之门,也有很多参禅者因此书而落入狂禅,故历耒视若珍宝者有之,付诸一炬者有之。 国悟克勤的大弟子大慧宗果禅师,因顾虚以后的学人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于是将《碧岩录》的木刻版尽数统毁,以救其弊。此后本书一直在禅林中秘密传写,不见天日。经过一百多年以后,于元代仁宗年间才刻板重印。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碧岩蒙》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
佛造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千姿百态的佛像,或雍容华贵,或安静祥和,或金刚怒目,无不彰显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是人类艺术的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 金申先生在此书中不仅介绍了历代佛像和佛教遗迹,分析其时代风格和造型特征,探讨其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还围绕佛像制作,穿插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开卷畅怀,您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文化,更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