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全四部佛学界一致认可的僧传经典,是所有佛家弟子和佛学爱好者都有必要反复阅读的入门书! 全书生动沉着地记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 1300位高僧的生平事迹和言行思想。每天静心读一传,您都将收获一次充满感动和喜悦、受益匪浅的修行。 对于一般的佛学爱好者来说,佛教典籍实在过于繁浩。而这套生动易读、系统详实的历代高僧传记全集,是您了解中国佛教历史和常识的上佳读物。 全书所收四部僧传分别是《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选取权威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所收版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我们将原书断句改为现行新式标点,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酌改了原书中的个别明显有误的错字。即保留了原版的风貌,又使原书变得简易好读。 其中《续高僧传》和
《法华经》通常是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它语言流畅,譬喻生动,文字优美,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众生共入佛道,揭示众生无论善恶都可以成佛的道理。《法华经》调和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将大乘和小乘纳入一佛乘。释迦牟尼佛的无边寿量在《法华经》中也得到了展示,使人们认识到释迦佛是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的一位古佛。 《图解法华经(2010版)》吸取了《法华经》的精华,兼顾与《法华经》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将其提炼成一百多个小专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就是将抽象难懂的佛理用图画和表格来表现,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人人都能读懂《法华经》,是我们编著此书的心愿。
本书将现代在印度发现的梵文佛经《入楞伽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与唐代译经对勘,加以注释,翻译力求贴近原文。《梵汉对勘入楞伽经》是研究佛教史、古印度文化、中印翻译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净土宗的基本三经,因为念佛法门成为净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所以《阿弥陀经》为世所重。古来大德对于本经解说者很多,不过多数是文言文,引经据典,有些比原 |经还更难了解。作者叶曼大师用现代口语讲述,为的是使修净土者,知道念佛法门的出处,想要研究净土宗者不要把《阿弥陀经》看作是一部迷信的经典。
本书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律制与信仰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碑铭材料,对印度早期佛教僧团的净法与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指出所谓净法是佛教僧侣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衣食两方面。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即导源于对净法理解掌握上的诸多歧异。作者还通过对有关佛塔信仰各方面的深入探讨,认为在传统习俗影响下,佛塔信仰逐渐成为佛教的信仰形态之一,也日渐成为理解部派佛教的途径之一,它对大乘佛教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印度的现代启示、一生为东方文化招魂、神州袖手人陈三立、国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共四卷。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本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本书作为 社科基金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超过了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它的作者为谁。可以确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优美简洁的文句与我们分享前辈修行者的境界与心得。 《心经》不仅仅是一部教法,其经文本身,更已臻艺术的化境。艺术与宗教之间,本无必然的分野;勉为其难,不啻庸人
宗性编著的《改造生命的原理》内容介绍:对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是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的。但就哲学体系而言,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以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大抵是将之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人认为客观服从于主观,也有人认为主观服从于客观,甚至有人认为二者互不相干,或是二者相互依存;也有人认为二者互相依存。但不管是持何种观点,都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特别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进展迅速,带来了人类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甚至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征服客观世界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并非一帆风顺,似乎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瓶颈,也使今人越来
我国自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五八年——公元*年),佛教教义传入以后,历时几近二千年,一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相率而入于佛门中者,不知凡见;因而使佛教教义,被化于广达数百万方里之领域中,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此颠扑不破之事实,固为国人所公认而无可置疑者。 历史赖于文化之界积,文化系乎学人之传播。我佛教创始于印度,而中衰于印度;传到我国,而大振于我国;揆劂缘由,实以我历代之高僧大德,潜高踪于山林,扬教义于寰宇,陶铸人心,为世风范,我和平中庸之民族姓,爱赖兹以确立。 佛陀降生,本一应世之大因缘,而历代高僧,接踵转世,亦即此在因缘中之小因缘,惜以僧传义奥,即于阅览;事纪于藏;潜而未遍;彭居士随顺世缘,据于传记,以通俗笔法,撰著兹书,非特阐潜德之幽光,亦其淑世之悲愿;发心弘
《中网文化报》、《中网书法》、《中国收藏》、日本《书道》、《当代儒商》等国内外几十家报纸杂志专题介绍。论文入选全网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一类论文奖,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网际优秀作品论文金奖,全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屈全国功勋杯”诗词大赛金奖。被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被世界汉诗词协会授予“世界汉诗艺术家荣誉勋章”。“百花奖”书法金奖。2010年被评为“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出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精品?方斌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等专著八本。数十万字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报纸杂志。普宁市电视台、揭阳市电视台、广东卫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为其拍摄书法专题片。先后六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各地举办书法个展。2005年春随中国美术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