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德·J.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基督、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
西方思想界对的研究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人们对的理解就像谜一样难以把握。基于当代成熟的《》研究,基于他的后现代基督教人文主义立场,库比特以强有力的证据和哲学论证揭示了是个惊人世俗的人物,是个神圣律法尖锐的批评者,是个道德客观主义的批评者,还是我们现代人文主义的先驱之一。《与哲学》是一部重要的后现代伦理学著作。 《与哲学》的作者是唐·库比特。
《唯识三十论》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存在的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理论的成立,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的相互依托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清代入华传教士关于中国的历史文献在清代的外文文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研究西方汉学若不从此人手,就无法掌握和真正了解西方汉学的来龙去脉及其知识演化和变迁的内在原因,同时,研究中国明清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若不掌握入华传教士的相关文献,也无法进入其历史的内核。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上,直接研究外文原始文献和档案的较少,翻译出版的史料也很有限,这或许是该领域的研究总是进展缓慢、鲜有创造的一个原因。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大象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合作,自1999年起组织出版了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丛书,从基本文献的翻译人手,分三个系列向读者介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本书系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五”期间重点
研究加尔文思想的多数作品,都忽视加尔文关于崇拜的深刻认识。但在历史上,加尔文是建立基督教崇拜的中流砥柱,他倡导和设定的崇拜礼仪,树立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崇拜模范。加尔文的崇拜礼仪著作和他的神学著作一样尊重大公传统,又集宗教改革之大成。本书以加尔文建立的崇拜礼仪为经纬,引导读者逐一认识崇拜的各个组成部分,介绍崇拜的具体流程,并详尽解释组成崇拜礼仪不同要素的含义,兼具学术与实用价值。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讲述的是上帝的救恩故事,这个故事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趣味盎然的人物和激动人心的观念。罗杰·奥尔森将两千年的神学思想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神学思想史领域立下了一块丰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荣获《今日基督教》杂志“2000年度好书奖”、2000年美国基督教出版联盟“神学图书金奖”,成为历史神学的通用教材。
早期基督教的形成是相关宗教与思想文化多元汇聚及交融的结果。人们通常将基督教视为“两希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这反映出古代犹太教传统和希腊思想在基督教早期构建上的重要地位。基督教诞生于古代犹太教社会环境和希腊文化氛围之中,它对犹太教传统和希腊思想既有吸纳、继承,又有扬弃、革新。因此,要弄清楚基督教的本真和原初面貌,回溯到其源头探幽析微就显得极为重要。
2007年是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纪念,他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马礼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英文)》为“马礼逊文集”之《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是研究马礼逊的生平和事迹所必须依据的重要史料。书中收录的马礼逊的日记及信件以及间插的时人评论及背影介绍,是研究历史语言学、中译、近代外语教育、近代印刷出版、近代报刊史、西方汉学史等的重要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说起道教礼仪,就要说到生养道教的辽阔的中国大地,就要说到道教赖以生存的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说到道教礼仪借以孕育脱胎的中国礼仪。 ??中国礼仪丰富多彩,网罗万象,而道教礼仪则是巨网上的一片,万象中的一页。巨网张开着,整个中国社会世世代代在礼仪的巨网里有序地运转。万象更新着,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在巨网底下休养生息,连绵万代。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而礼节和仪式总是在特定的场合反映人际关系的某种行为形式。 ??本书主要是说在中国礼仪巨网下的中国道教礼仪的万象、内容、形式及其历史和特点。
《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站在个体信仰的立场上,对西方20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表达一种个体言说,20年前一问世,即被誉为国内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学界,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汉语基督教研究之现代研究。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以人物为纲,梳理20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涉及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肯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有关学者决定编辑出版这套《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林悟殊所著的《中古夷教华化丛考》作为其中之一,以中古西方精神文明在华夏的异变为讨论对象,所涉及之文献,自非外即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