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清的名著,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了清的生活智慧。 清对工作、婚姻和性、金钱、家庭等方面的观点,体现了他们打破圣俗两分的整全生活观。 在讲道、敬拜及观方面,清表现出简朴、注重真理、追求属灵团契的特质,这足以成为属灵追求的历史典范。 在教育上,清对所有学科都有广博的关注。在社会参与方面,他们努力追求社群的共同福祉,关心邻舍当中贫穷的人。 归回古道,有益于面对未来。本书有益于纠正对清的误解,归纳清的思想、挖掘清的智慧。清是“博学而敬虔”的人,清运动“是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在当代灵性的寻根之旅中,清教主义可以成为归回古道不可替代的指路标。
作为一门现代社会/人文学科的人类学,向来重视宗教研究,事实上从学科开端就已将其作为基本研究领域。然而有意思的是,人类学对于基督教的研究一直是相当忽略的,而更关注那些部落的、地方的、传统的、民族的、“原始的”宗教,这样的状况同样见于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地方文化与信仰共同体的生成:人类学与中国基督教研究》收录的文章是作者继《地方性、历史场景与信仰表达》(2008)之后几年的相关思考和写作。虽然集中探讨的是中国基督教的议题,但正如作者所一直强调的,这些个案为主的研究还试图能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学理论以及中国(社会)研究有所回应。因此,在读书札记部分之外,这些文章被编排为三个部分:“理论与探讨”,“地方基督教与基督教的地方性”,“想象的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想象”。
教会就是一个“拓荒地”,一个异质文化中的孤岛。在受浸(洗)时,人们改变国籍臣服在另一个权柄之下。人们发现,无论身在何种文化他们都是异乡之客。作为一名牧师加一名平信徒,本书作者打算根据自身在“拓荒地”——教会的经历,以此书为牧师以及他们的教会作出一种批判、同时又满怀希望的反思:批判,是因为觉得当今教会的思想以及生活都需要扭转方向;满怀希望,是因为在教会中,“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反教言论的分析之一 反教方法的倡议(1860-1898) 一、拒斥教士入境与使其不能居留 二、禁制国人信奉 三、驱逐清除 四、结论 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义理的辟斥(1860-1898) 一、关于天主、、圣母玛利亚 二、关于天堂地狱、不敬祀祖先神衹与平等观念 三、关于各种仪规与宗派 四、结论 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目的的疑俱(1860-1898) 民初知识分子反基督教思想之分析 一、陈独秀(1880-1942) 二、朱执信(1885-1920) 三、恽代英(1895-193t) 四、刘帅复(1884-1915) 五、李石曾(1881一1973) 六、曾琦(1892-1951) 七、李璜(L895-1991) 八、陈门天(1893-1984) 九、周太玄(1895-1968) 十、蔡元培(1868-1940) 十一、胡适(1891-1962) 十二、结论 义和团运动前夕四川省的一个反教运动 一、余栋臣事件简述 二、余栋臣事件的社会背景 三、佘栋
米拉德·J.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基督、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
《唯识三十论》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存在的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理论的成立,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的相互依托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