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托·L.冈萨雷斯所著的《基督教史(上下)》资料丰富,笔触生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可读性极强,堪称当今*受青睐的教会史入门教材。作者摆脱了“西方中心”的倾向,站在普世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基督教做了整体的回顾。修订版中,作者在思想时代变化和参考*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叙述时限延伸到21世纪*初十年,增加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和议题,如妇女在基督教会史上的重要作用、基督教在“第三世界”**的*新发展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话等等。
《心灵面包))是《心灵花园》系列的第二本,选摘自12位灵修大师的传世之作,包括秀加尔文的《》、伍尔曼的自传《伍尔曼日记》,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小德兰的《》,以及奥吉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卫斯理等人的文选。 这些珍贵的文字。经过精心编选后悄然落于我们掌中。每日一篇,每篇以精练优美的小标题点明主旨,引导思维。深邃的哲思和细腻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心灵和深沉智慧,对于在人生旅途中感到饥渴疲乏的读者,不啻是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身体是神奇妙可畏的创作。诚如诗篇139篇14节中说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杨腓力和保罗?班德医生一起,为我们揭开身体中所隐藏的神的宝贵信息和意念。 原来,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阅读身体犹如阅读,让我们更深认识上帝作为的奇妙,我们的受造绝非偶然;也更加肯定我们的自身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每一个头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作者透过细胞、肌肉、骨骼等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原来我们自身之内充满了创造的。在书里跟随作者阅读身体,可以拓宽我们的属灵视野,也让我们更深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我们的身体构造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社
本书里着重强调了中世纪哲学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知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等方面的特殊贡献。比如,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存在”概念意义的辨析演化为关于实体、本质和实在的不同学说,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的不同理解发展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两条路线的分歧,关于质料与形式关系的研究导致了物质实体观,对理智抽象作用的讨论触及感性与理性、思想与现实、个人意识与类意识关系这样一些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按照基督教义对希腊哲学灵魂学说进行的改造不但导致了精神实体观,而且包含着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具体研究。至于中世纪对意志自由、善与恶、自然律等伦理问题的研究,它们与希腊哲学中有关的零星论述相比,更显出中世纪哲学的性。就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形
作为基督徒,我们声称自己已经理解恩典。从主日学到成年,我们被教导说我们已经被恩典拯救了。我们了解经文,也知道罪人的祷告,但我们真的掌握了什么是真正的恩典吗?或者说,我们是否被恩典紧紧抓住? 在《无与伦比的恩典》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上帝的话和他自己的经历讲述恩典不是一个好的想法而已,也不是一首抒情诗或一种温暖、模糊的感觉。它是让基督地住在你里面。恩典给了你自由去爱那不可爱的,原谅那不可饶恕的,因为你知道你是多么地被爱,并知道你已经被饶恕 为此,作者呼吁读者回想上帝所给我们的丰盛的祝福。他为我们如何过改变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呼召我们做出真正的转变并满怀勇气看到它的实现。不要让恩典与你擦肩而过。 当你让恩典进入,它会摇动你的世界,并改变你的心。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奋兴布道家宋尚节主为奋战,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地,为华人教会带来的复兴,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本书摘录整理自他四十多本失而复得的日记,许多珍贵的资料及老照片,带我们进入宋尚节那短暂却为主烧尽的一生深夜蒙主呼召、入精神病院、抛世上的尊荣于太平洋、主领无数激励人心的奋兴会、硝烟中南下北上、饱受疾病无情的煎熬.......他生命中的软弱与失败、刚强与得胜,一一展现人前。
本书是加尔文的思想传记。加尔文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麦格拉思以其惯有的清晰笔触勾勒出加尔文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澄清了加尔文与塞尔维特事件的关系。本书着重阐发了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廓清了加尔文主义与加尔文思想的关系,并追溯了加尔文对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影响。
本书并非是对赎罪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是一个必要的预备。它尝试来理解一些关键词,就是那些对理解新约赎罪含义至关重要的词汇,而方法是理解这些词在旧约、蒲草纸经卷和拉比作品中的含义。然后我们把这些探索结果放入新约背景中,来进一步检验这些结果,因为我们不应该忽视早期基督徒们可能对他们借用的任何术语的含义进行了修正或添加。
说起道教礼仪,就要说到生养道教的辽阔的中国大地,就要说到道教赖以生存的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说到道教礼仪借以孕育脱胎的中国礼仪。 ??中国礼仪丰富多彩,网罗万象,而道教礼仪则是巨网上的一片,万象中的一页。巨网张开着,整个中国社会世世代代在礼仪的巨网里有序地运转。万象更新着,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在巨网底下休养生息,连绵万代。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而礼节和仪式总是在特定的场合反映人际关系的某种行为形式。 ??本书主要是说在中国礼仪巨网下的中国道教礼仪的万象、内容、形式及其历史和特点。
《基督教的无神论》是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布洛赫写作、金寿铁(笔名梦海)翻译的作品。布洛赫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的著作是具有包罗万象性质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哲学的贫乏时代,布洛赫通过一系列著作使形而上学重新成为真理与现实。这部著作是其中之一。著作包含七章,分别是“围绕边缘”“愤怒与愚蠢”“普罗米修斯也是一部神话”“关于耶和华想象中的出走,神正论的自我解除”“或凯撒或基督”“或罗格斯或宇宙”“生命勇气的根源”。这部著作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者在书中赋予基督教以侦探式的启蒙深度和异端宗教的深度,认为“只有一个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反之,只有一个基督徒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无神论者”。
《“窄门”前的石门坎》是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局部地区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的专著。记述了基督教传入滇黔川边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的始末。
研究加尔文思想的多数作品,都忽视加尔文关于崇拜的深刻认识。但在历史上,加尔文是建立基督教崇拜的中流砥柱,他倡导和设定的崇拜礼仪,树立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崇拜模范。加尔文的崇拜礼仪著作和他的神学著作一样尊重大公传统,又集宗教改革之大成。本书以加尔文建立的崇拜礼仪为经纬,引导读者逐一认识崇拜的各个组成部分,介绍崇拜的具体流程,并详尽解释组成崇拜礼仪不同要素的含义,兼具学术与实用价值。
对于许多人来说,拜占廷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世界;对肇始于拜占廷并对其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了解的人则更少。本书作者为我们勾勒出拜占廷教会历史的轮廓,然后从政教关系,隐居理念、社群服务、圣地圣民、信仰特征以及艺术表达等不同方面对拜占廷的信仰做了清晰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