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有一天成为圣人,我定会是‘黑暗’的圣人。 我将长时间不在天堂,而在地上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们的光。” ——特蕾莎修女 当上帝呼召她:来做我的光。特蕾莎修女就走入贫民窟,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毕生成为上帝之光,一直照亮黑暗中的人们。 《来,做我的光》中展示了在这使命背后,特蕾莎修女的内心却一直深陷黑暗之中。她发觉上帝在她的灵魂中缺席,上帝似乎不接受她,这无法言说的黑暗使她万分沮丧。特蕾莎修女毕生为穷人奉献,她普世的爱早已被众人知晓,然而,她精神世界的挣扎却鲜为人知。虽一直感到黑暗,但她却选择活在信心与恩典之中,成为上帝在这世上的喜乐使徒。 《来,做我的光》中所收集的书信与文件,几乎从未公开过,这些矛盾的挣扎,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特蕾莎修女的行为动机、力量
本人感到非常的荣幸有机会阅读林教授的大作并为之作序。林教授为了研究圣公会,花了七年半研读圣公会传教士的书信档案(英文手稿),实在是难能可贵且让人敬佩的生命投资。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过任何其他学者曾对美国圣公会在中国宣教,做过如此深入且有系统的研究。林教授可说是一位研究圣公会的专家。为她了不起的研究,对她表达崇高的敬意。林教授的研究帮助我作了一次更深的信仰寻根之旅,让我更深切地了解到美国圣公会怎样开始在中国的差传工作及其演变,帮助我洞悉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和中国教牧们的生命足迹及生命历程。她的研究使我更清楚地知道在此期间宣教之艰辛与困难,特别是在中国政治制度及时代浪潮转变之际,虽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但教会的掌舵者却凭着无比的信心使教会这一艘船继续往前行驶与迈
“上帝”?还是“神”?《万国公报》上这场轰动一时的圣号之争,渊源于英、美两国传教士的利益和观点之争。明白了这一渊源,也就了解了这次译名之争的历史背景和语境,而晚清这场译名之争的意义以及它与清初那场译名之争之间的差別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场论争与其说是中、西文化之争,不如说是西方传教士内部之争。我们将当年《万国公报》上的辩论文章汇辑为一朋整理出版,就是为了原原本本地把这一场争论的原始材料发掘出来,奉献给读者,通过呈现这些文本的皱褶而把历史的记忆从那些已经发黄变脆的故纸堆中唤醒,为中国基督教史乃至为中国现代历史上这耐人寻味的一页立此存照,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学术界同行提供一份有意义的史料。 《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出版物,在传播西学、启发民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87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