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了马祖的生平、马祖的禅法思想、禅法传导方式以及禅宗内部各宗派的兴衰状况及原因分析。其中马祖的禅法思想和禅法传导方式是本书的重点部分,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和传法方式既体现出对前人思想继承的同质性,更体现出对前人禅法变革的异质性。马祖在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上的一些革新,使得禅语行事的功能更加突显。而这些变革,成为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转变,可以用传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及西方禅学研究领域的早期禅与古典禅这两对范畴来概括之,也即马祖禅法思想体现出如来禅向祖师禅、早期禅向古典禅的变革。本书在详尽占有材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祖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诠释,了解各禅学命题及传法方式的来源、确切含义及马祖的创新之处,勾画出马祖禅学思想的特色,并进而确定其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本书在考察了程氏兄弟家世、治学道路以及仕宦生涯的基础上,并在儒、道、释学的关系中,阐明了他们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思想等。指出在哲学观上程颢主张“心是理,理是心”的本体论,而程颐则主张“有理则有气”,这一区别也影响到他们的其他主张。不过,他们的同毕竟大于异。在政治上,他们主张“格君心之非”以及重民保民;在经济上,主张以农为本;在伦理领域,坚持以义为本、以公克私;而在教育问题上,则认定教育为兴国治邦之本等。他们的学说分别影响到后来的心学与理学两种学路,而对日本及朝鲜的儒学也有重要影响。
《诠释学导论》初版于上个世纪末,对于国人了解、研究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以及发掘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诠释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书不仅对现代西方诠释学的主流类型,即一般诠释学、体验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和语言诠释学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清晰的梳理,而且向读者展现了当代诠释学内部的论争与对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诠释学的中国化、中西方诠释思想的比较,以及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 《系辞》传是孔子作《易传十翼》之一。?《系辞》传文是孔子对《易经》经文在各个方面作的全面的分析和阐释,是孔子学《易经》后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