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乔治·索雷尔出生于19世纪中叶,作为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开始写作地比较晚,关注那些界定模糊的科学主题,后来转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为感兴趣,他是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人。在本书中索雷尔着重对革命工团主义进行了阐述,尤其强调了社会神话的重要意义。总罢工的社会神话在索雷尔看来可以集中无产阶级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为他们的目标努力。暴力在索雷尔那里是积极的,虽然它赋予了工人阶级以枷锁,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指向解放的强力。索雷尔并没有讨论神话的真实性,而是侧重于讨论深化的效果,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那些我们智力无法达到的东西,例如神话,我们究竟通过什么来判断它的合法性?
本书论证了“美是什么”命题的不合理性,依据认知科学成果对审美活动作出不同于以往理论的阐述,提出“审美机器人”设想。书中认为:距今7000-10000年前的早期人类尚不会审美;审美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人的完全抽象思维能力;审美是人类进化的副产品,不是人的目标;审美关系要以形式知觉模式的已然形成为前提;当人体没有功利性需求时就处于可审美的待机状态,可构成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经由形式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被称为美感;引发美感的一般事物被称为美的事物,进而被错误地当成“美”并形成“美本质”问题。本书论点曾在《北大中文论坛》、《爱智论坛》等网络学术论坛实名发布并引发激烈论辩。
《时代学术经典·阿奎纳著作集:论万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权能至强的表现:何为权能;万物生存的目的;权能的运用,特别是有关权力与人的部分。段论天主,专讨论人性理智而人应听信的奥理──公教信仰所宣扬的“天主三位一体”。第二段论天主所作成的、人理智的事迹,例如天主圣子,降生成人,及与此随之而俱来在《》记载的事实。第三段:论人生最后目的,也是专论与此有关、人性理智的一些奥理。
黄道周是明末的易学家,今存相关著作主要有《易本象》、《三易洞玑》和《易象正》三种,其中,《易象正》可以看作是对前两部著作思想内容的综合提升和凝练。《易象正》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结合本卦和变卦的卦辞解爻辞,即变卦解易的思想;二是用六十四卦卦序推步从春秋到元末明初两千多年的历史兴衰,可称之为推步历史的思想。该书整理者翟奎凤先生在对《易象正》的版本流变进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以崇祯十六年刻本为底本,以清郑开极于康熙三十二年所刻《石斋先生经传九种》之《易象正》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断句精准,校勘严谨,很方便研究者使用。
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人是在意识形态的教化中学会思考的人飘浮在意识形态中。要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世界,先得破解意识形态之谜。
本书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最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后现代语境中的“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批判主题,由于放弃或弱化了对现代历史存在论基础的批判考查,现代性意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叙事风格等等,以此为基础的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一种观念论批判,此种批判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方法论上的总体性、价值取向的阶级性、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和理论批判的实践性之间存在基本差异。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首先,《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一切活的事物都在寻求更加美好的世界。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造成人间地狱,它导致不宽容。每一个人只有为自己可选择的志业而牺牲的权利,但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鼓励别人为一个理想而牺牲。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也就不会有价值;正是部分因为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佛教是世界宗教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僧传》全面记载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初到梁代天监十八年的高僧共257人,附见者又二百多人,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发展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该时期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龚自珍是清末道光年间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思想,又以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手法,揭示封建主义的腐败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更法,宣传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掀开了近代思想史新的一页。本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龚自珍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伦理和言语学思想,评论了龚自珍的诗、词、散文创作,充分肯定了龚自珍在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指出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凝聚了作者对龚自珍多年研究的心得,反映了龚自珍研究的现有水平。
在释说的过程中应解、乘兴提问,作者亦即答疑, 搬开绊碍,点醒关要,直揭本来。读者就能更多领略一些会心参悟, 与多一点触机思辨的机会。 这部经就其本旨而言,实际上是“咒经”,而不是“心经”。 就是这么一位菩萨,有一天,他在修行悟证的时候,行入至甚深的境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了五阴空!这是一个甚深境受,它的特征便是‘照见五阴空!’也由于照见了五阴空,所以才会引起佛祖的赞赏;引发舍利子的请问,阿难才记下了这段不可多得的佛言道行经书。 真正的悟禅不只是养生、求福报,而是在进入精神境界后,顺其自然,返回人之本而开悟,获得天人合一或与宇宙互通的大智慧。
《思维科学知识读本》将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倍感新奇,使人耳目一新。阅后深有感触的是:总体上比较全面系统地建立起了思维科学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突破了以往思维研究的局限,能以广阔的视野从立体的角度来思考与研究问题;在一些课题研究上有所创新;文笔比较通俗、简练、易懂,适用于广泛的读者群体。作者单枪匹马完成如此浩繁的研究、综合、整理、编写任务实属不易,没有坚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难以完成的。
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伦理学导论》是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简要介绍。作者史蒂文·卢坡尔阐明了道德哲学的主要观念,讨论了其最富争议的领域,并考察了最主要的道德论述。在追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卢坡尔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投入了大量篇幅——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