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道德哲学中不少重要成分受自然法理论的影响非常大,自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之后,新教主义内部发展出了这些自然法理论。一般认为,新教徒的自然法理学在自然权利与自然法之间留有一种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对后续的很多道德和政治思想特别重要。对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道德哲学来说,这种观点尤为恰当。在对十七世纪欧洲自然法背景做一个广泛的概观之后,本书论点由此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的道德思想上。
《 “费尔巴哈”章新解》是一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本解读性著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前提、基本观点、历史目的等问题;论证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思想的关系,驳斥了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两者之间存在原则差异的观点。
兩漠三國學案十一卷,是唐晏编辑的有關兩漢士一國經學發展情況的一部資料彙编性質的專書。 唐晏,滿族人,姓瓜爾佳氏,名震鈞,字在廷,自號涉江道人,唐晏乃是漠姓名。他生于清咸豐七年,死于民國九年,曾任江蘇江都知縣,晚年一度執教于京師大學堂,又出任過江寧八旗學堂總辦。他博學多聞,喜歡著述。他的八旗人著述存目一卷、渤海國志四卷、天咫偶聞十卷、庚子西行記事一卷、陸子新語校注二卷、洛陽伽藍記鉤沈五卷,都是人們所了解的。兩漠三國學案也是他的重要撰著成果之一。
在释说的过程中应解、乘兴提问,作者亦即答疑, 搬开绊碍,点醒关要,直揭本来。读者就能更多领略一些会心参悟, 与多一点触机思辨的机会。 这部经就其本旨而言,实际上是“咒经”,而不是“心经”。 就是这么一位菩萨,有一天,他在修行悟证的时候,行入至甚深的境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了五阴空!这是一个甚深境受,它的特征便是‘照见五阴空!’也由于照见了五阴空,所以才会引起佛祖的赞赏;引发舍利子的请问,阿难才记下了这段不可多得的佛言道行经书。 真正的悟禅不只是养生、求福报,而是在进入精神境界后,顺其自然,返回人之本而开悟,获得天人合一或与宇宙互通的大智慧。
布兰顿是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不仅在英美哲学界,而且也在欧陆哲学界,尤其是德国哲学界,激起很大反响。《使之清晰》是布兰顿更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曾受到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高度赞誉,被前者称为“里程碑式的”杰作,被后者视作近五十年来英美哲学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终结。在这部巨著中,布兰顿详细考察了语言、行动、真理、逻辑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并试图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在推论语义学基础上,将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学术界公认,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经典之作,但同时也是一部艰涩冗长的困难之作。 围绕这部著作,陈亚军访谈的《匹兹堡问学录》中访谈者与布兰顿进行了为期一年(2009—2010)的系列交谈。交谈内容主要涉及如何理解《使之清晰》,同时也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话题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本书是一本研究朱熹的专著,内容涉及朱子生平、思想及其所关联的人物和事迹,发掘了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细化和深化了朱子研究的课题。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进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过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昕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较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过常人的精神容量,
佛教是世界宗教之一,约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结合起来,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众多的宗派,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僧传》全面记载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初到梁代天监十八年的高僧共257人,附见者又二百多人,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发展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该时期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维尔纳·马克思的这本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著作篇幅不大,但学术意义被国际黑格尔研究界公认为意义深远之作。它立足于对《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的研究,阐释了《精神现象学》的核心理念,为黑格尔哲学的学习者理解这本艰深难读的德国古典哲学经典,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想之路。作者归纳出整个《精神现象学》由自我意识这个范畴所统摄,并在这个思想提炼的基础上,言简意核地陈述了自我意识从自然意识到知识的成长发展升华的历程。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黑格尔在自然意识本身与其显现为现象的知识之间的区分,并将这个区分作为理解自我意识走向精神的意识发展道路的关键。为了避免了对黑格尔的各种误读,作者精心从黑格尔的文本中选取材料,以客观性的方式显示黑格尔本人意图,这也同时为检视后黑格尔哲学与黑格尔
“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本书为该系列讲座之一,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龚自珍是清末道光年间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思想,又以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手法,揭示封建主义的腐败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更法,宣传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掀开了近代思想史新的一页。本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龚自珍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伦理和言语学思想,评论了龚自珍的诗、词、散文创作,充分肯定了龚自珍在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指出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凝聚了作者对龚自珍多年研究的心得,反映了龚自珍研究的现有水平。
修学拙火是殊胜成就的最快捷方法,《智慧成就拙火瑜珈,开启智慧的本觉能量》将密法中开启智慧的拙火瑜伽法门,总摄为偈颂口诀详加解说,帮助学人了解拙火瑜伽的心要,以在生活中自然引发拙火,成就智慧拙火瑜伽,证得圆满的悉地成就。
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现代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哲学视角观察18世纪的这段历史。的研究者组成的作者队伍为本书提供了专文,分别讨论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托马斯·里德、亚当·弗格森以及其他苏格兰思想家,落笔范围包括哲学、自然神学、经济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和法律,并涉及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欧美文化的传承及影响等诸多方面。对这一段丰富多彩的思想运动历史,本书提供了的导引和指南。
《马克思革命观》 为美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查尔斯·塔克 (1918-1992年) 最负盛名的著作。本书旨在通过对马克思革命观、 马克思与分配公平、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非激进化、 马克思与历史终结的分析, 历史和逻辑地展现马克思革命观发展的理论轨迹。这对于人们研究和理解马克思革命观的发展,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艺术与社会理论》一书对艺术社会学研究作了综合的概述。它论述了社会理论家与社会学家中较关键的一些论争,这些论争同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美学的社会学意义有关。在正文部分,本书讨论了艺术的意义同社会机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了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趣味与社会阶级、金钱与赞助制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神话与流行文化,以及富有争议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重要的艺术社会理论家,从韦伯、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到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利奥塔、鲍德里亚、詹姆逊,本书呈现了清晰的逻辑线索。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进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过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昕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较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作家斯蒂芬 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过常人的精神容量,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本书是一本研究朱熹的专著,内容涉及朱子生平、思想及其所关联的人物和事迹,发掘了大量以往不被注意的新材料,大大细化和深化了朱子研究的课题。
此书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