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的思想家:阿奎那》简述了阿奎那的生平,并概要、系统梳理了阿奎那经院哲学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他z为关注的神学和哲学问题,以及与同时代其他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对话探讨。读者可走进阿奎那的精神世界,把握其z富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胡知凡编著的《瑰奇清雅--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本书试图一方面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放在道教从形成到发展直至衰弱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将道教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画家的画论、绘画艺术相互联系起来,努力来体现道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作者对竹简《五行》篇已有成熟的研究,本讲稿分两部分,部分为对竹简《五行》篇作者和时代的考订,及对文本的逐章乃至逐字逐句的疏解;第二部分侧重于义理的阐发,从内在性、性和政治解读入手,在竹简《五行》篇作者确定为子思的前提下,将《五行》篇与子思的思想放到先秦的思想史领域予以审视,并与《孟子》、《中庸》进行比较,认为《五行》篇的内在性还未达到《孟子》“性善”的观念,性也还未达到《中庸》“天命”的观念,但《五行》篇对“德”的性面向已经有了明确的肯定,从而为《中庸》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基础。作者并对《五行》篇中的圣智说在子思思想中的意义和地位做了开拓性的探讨。 陈来,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
本书从公案与颂古探讨了禅宗的哲学象征内涵。本书探讨了公案与颂古的合壁《碧岩录》,并分析了大量的诗意化的禅宗语言,阐释公案、颂古、禅语对禅宗哲学的象征,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了禅宗诗学喻象的独特意义。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 (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 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 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 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英国古典学家约翰·马歇尔的《希腊哲学简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撰写的哲学普及读物,大的特点是行文流畅,取材精当,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这本《希腊哲学简史》还注重哲学家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特点,尤其善于用少量笔墨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把哲学放在更宏大的背景当中,体现了古典学家所具有的整全视野。 全书行文流畅、取材精当,不仅论述简洁,还注重文本引述,并能很好地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学者所具有的整全视野。这本书不益于古典素养的提升,作为古典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全书呈现出20世纪初英国人文中学注重古典传统的基本状况,这对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仍不失借鉴意义。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重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国学研究上的一代宗师。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成功创立了“新理学”体系,以“三史论今古,六书纪贞元”等一系列杰出成就蜚声海内外。本书是从其著作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哲学及早期的新理学研究,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基督教在人类宗教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的创始人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本书作者以历史的分析和批评方法探索了基督的生平和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而不是被后人神化了的。 本书乃是一部既以现存史料为骨架,又由著者的感情和理想为零散素材注入血肉的纪传体著作。该书还有一些突出特色,即使在中译本中也能看得很清楚,如雅俗共赏——其主体是是故事性的人物传记,传记中却穿插许多很有深度的议论和分析;富于哲学思辨——常以生花妙笔点出观念中的超卓精深之处;视野开阔——不时信笔拈来地述及西亚、南欧,尤其古犹太民族的历史,赋予形象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笔精采——妙语连珠,激情洋溢,气势咄咄逼人,且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感伤气氛,颇能打动读者的心。
本书借鉴当代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游”、“美”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庄子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试图藉此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 绪论部分对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对《庄子》书文本材料运用方面的考虑作了一些说明。章对庄子哲学的产生背景作了考察,试图说明庄子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其他各家学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通过对“道”字的语源学和语义学的分析,对庄子之“道论”的本质含义作了新的探究。第三章对《庄子》书中“真”这个概念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庄子的语言观,特别是他的语言怀疑论。第五章分析了“道不可言”与“道”就是“言”的悖论以及《庄子》文章中
尼采曾说,“我的理论是为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准备的”。在如今这个喧嚣迷乱的时代,尼采犀利、深刻、力透纸背的“疯言疯语”,与我们内心所需如此契合。在帮助我们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面对命运变数时如何从容应对。本书包括了尼采的大部分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姿态,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不朽的位置。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学作品介绍给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古文涵读者,我们精选版本,重新整理,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我们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将内涵不断延伸,将外延不断扩大,终于编纂成《中华古典国文珍品》系列,批12本顺利出版。 中华古典名著宝库涉及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远非我们所能面面俱到地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收集的作品主要以流传久远并被当代社会及文学史广泛认可的佳作名著为主,意在使能为当代读者所接受理解。为此我们注重选编、选择、选注及点评水平的提高,对作品中的疑难句段做重点注释,突出主题,显示特色。相信《中华古典珍品》系列会帮助有一般阅读能力的朋友,加深对古典作品有原著的理解,做到开卷有益。 本系列书的编排定位,以帮助读者达到精读为目的,同时充分考虑
本书集合卢梭思想的精华,我们通过本书感悟他对人生、自然的态度;领略他对社会、财富、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体味他那淳朴、澄明、天性,不能不算是一种享受。自然是永恒的,人的天性也是永恒的。本书是卢梭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反映了卢梭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编辑中对部分内容做了删节,并适当加了小标题。
本书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分析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从教育、家庭、梦境、社交、工作、婚姻等多个领域,用大量实例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职业与他人,解开自卑情结,构筑强大内心,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
本书对荣格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梳理,将他一生研究的精华注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ー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宗教情怀的思想家。如果想了解荣格派的心理学,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赵汀阳先生的伦理学名著《论可能生活》原由三联书店出版(1994,1995),其思想创新和理沦力度颇有古代哲学家气度,在学界引起许多争论。他认为伦理学只有幸福和公正两个基本问题,并且声称发现了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沦。在其中他还提出了后来同样的“无立场”哲学方法沦。这次出版修订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使这个“可能生活”理论更加圆熟。
胡塞尔的研究致力于将现象学系统地扩展为一种普全的意识分析学。从1905年关于直观现象学的哥廷根讲座的更为宽泛之联系中,产生出了1928年才发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如果《逻辑研究》因其论题而主要将目光朝向自发主动性的意向成就上,那么在这些‘讲座’中所揭示的则是纯粹被动发生的意向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流动中的意识生活在一种隐蔽的连续综合中,按照一种严格的本质规律性,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体验流而自为地构造起自身。在这里开启了对意向性本质以及对其构建意向蕴涵的诸方式的全新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