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目录 前言 自序 [术的缘起] 天命观的产生和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术的起源、发展和成熟 [术的基础理论]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 五行和四时五方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寄生十二宫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十二生肖和地支 [四柱的具体方法] 怎样排八字 推算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 关于五行生克的术语和用神 八字中有关的星宿神煞 命理中五行和干支的分析 日干、格局和干支合化刑冲的看法 富贵贫贱和寿夭疾病的推算 从八字五行看人的性情相貌 看八字,论六亲 怎样看大运和流年的吉凶荣
黄山书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系统地推出一套有关佛教文化的通俗读物,辑有《图说观音菩萨》、《图说弥勒菩萨》、《图说地藏菩萨》三种,第二辑有《图说文殊菩萨》、《图说普贤菩萨》、《图说药王菩萨》三种,第三辑是《图说佛教故事》上、下二册。作者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精心筛选,撮取精结,力求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佛学如大海,漫无边际,作者却能不惮艰巨,探骊得珠,成就宏愿,圆满功德,深可赞仰! 弘扬佛法,发明心要,未必要寻章摘句,拘泥形式。罗君伟国等另辟蹊径,以浅显通俗语言,颂扬佛教真谛,叙述菩萨故事,警策世人,转迷为觉,明心见性,可谓善巧方便。张君德宝等更体悟妙理,以轻松飘逸之笔触,展示庄严美妙之德相,量身裁衣,恰到好处,由相显性,微妙难思;文以图而引人人胜,图以文而熠熠
钱锺书先生是我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作家,其著作博大精深,融贯古今中外,被视为人类文化中具有经典性的巨著。本集由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提供文稿和样书,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
本书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袖珍经典”中的一种。本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推出本书的中译本,旨在让读者通过译者的精彩文笔,一睹涂尔干思想的内在张力。
“黄老学”,过去通称“黄老之学”或“黄老道家”。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和检讨“黄老学”。 本书共分六章。章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着重对“黄老学”的产生、内涵特征和发展概况等加以揭示和作理论说明,为了解“黄老学”提供一种“纲要”。第二章至第五章相当于分论,即对战国南、北两个“黄老学”与战国时期传播“黄老学”的人物及著作、秦汉“黄老学”的人物和著作进行具体的思想剖析,并尽量揭示其内在思想逻辑及其演化关系,从而为读者了解具体的“黄老学”派别,提供一种“细目”。第六章是全书的结尾,即睚同所说的对“黄老学”的评价。
这是一套堪称名著的“名家名注”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本书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著作,怎样才能尽快领略到经典的核心要义,减少在茫茫书海中不得要领的辛苦?“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 选目“精粹”:所选典籍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著作。 ??? 选文“精粹”:所选文段均为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原文后附“扩展阅读”:参照原文选段,从其他经典著作中选摘出内容、思想与本段相关的语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选文。 ??? “点评”精到: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对文段精髓加以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素和体悟。
二十一世纪是美感的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美感是一种竞争力……围绕“如何培养美感”的主题,从美感的学习到美感的落实,从观念的解忻到器物的举证,汉宝德带读者从实际生活中培养美感素养。从身边出发,从零开始,培养美感,切实掌握关于“美感”的学问!美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艾耶尔(A.J.Ayer),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逻辑教授,维也纳小姐成员,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之一。 本书为艾耶尔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也是研究这一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
王月清、暴庆刚等编著的这本《中国哲学关键词》在参考和借鉴上述学界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进行更为全面的梳理研究。本书选取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成立以来,在中国哲学流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近50个概念范畴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涵盖了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方法论、境界论、历史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内容,涵盖面广且有鲜明的针对性,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的主体内容和体现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在研究的方式上则主要对这些范畴进行纵向的源流梳理,较为清楚地呈现其历史流变线索,同时兼有横向的比较,以凸显其哲学内涵的独特性。对于每个关键词的呈现,本书力图做到集学术性、研究性、普及性于一体,以期有助于一般的读者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同时也可以作为中国哲学的专业参考书和检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