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莫尔特曼指出,同生态危机的斗争,正迫使人们反思旧的基督教神学,而迈向一种新的创造论神学。作者首先提出了迈向创造论神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万有在神论的上帝之灵的理论。上帝之灵寄寓在世界之内,同时世界寄寓在上帝之内。宇宙圣灵与世界之间彼此圆融的关系,成为重新看待时间、空间,天地以及生态共同体中所有被造物的价值的神学基础。在这一语境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引出一种生态论的人类学。一章恢复了安息日即创造的节日的教义,并视之为上帝同人类历史的目标。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刻渊源。他本人曾研习汉字,熟读《易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象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发挥。《东方的智慧》收录七篇荣格论东方哲学与思想的经典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阴阳、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文章中,荣格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对东方的智慧进行了重新阐释,强调并升华了东方文化中向内探寻自我、明心见性的倾向。
“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本书为该系列讲座之一,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这本《太虚大师年谱》是“印顺佛学著作系列”之一。 《太虚大师年谱》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把柏拉图著作当成戏剧来读,不仅不是时下人们所欣赏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背叛”,而恰恰是一种对柏拉图本身的回归。从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出发去理解柏拉图,既是文本自身构成的要求,也更是进入柏拉图丰富而多元话语系统的前提。既然生活本身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柏拉图用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身,也就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活生生地呈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大部分人仅仅满足表层生动的故事,让细心而智慧的读者既领悟其中的“微言”也不忽视其“大义“。
在本书中,尝试描述和研究人类思维中一种特殊的概念系统——“历史概念类集”。(我原来称为“历史概念集合”,后决定改用“类集”,以避免与“集合论”的“集合”概念相混淆。)这种概念系统(黑格尔称之为“理念”),(Idee,音译“意缔”,理念,即概念系列化的生成系统,成系列的概念,系统化的概念。如:鸡(鸡蛋/雏鸡/成鸡/老鸡)。)作为系统化的历史概念集合,是在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连续的形态演化——即历史形态演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这种概念系统,具有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的性质,并且了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所已知的论域。? 因此,对历史概念类集的研究,最终将会导致一种新逻辑类型——泛演化逻辑(Universal Evolution logic/U.E.L.系统)的建立。?这种新类型逻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希
《净土文献丛刊:阿弥陀经要解略注》是明末高僧蕅益大师所著净宗要典,释《弥陀经》义,简要明了,直示‘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之宗要,导一切上圣下凡,共入此道。或彰他宗之难,劝舍自力之执,以死偷心;或显净土之易,导归他力之缘,而宝此一行。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 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此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它是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本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中国探秘:刘智研究》介绍中国回族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年)的生活时代、生平著作、思想渊源和思想模式。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既非教思想的再现,又非儒释道的重述。《中国探秘:刘智研究》系统探讨“真”由先天到后天、由无形(性理)到有形(形器)的隐显变化;“真光”的照明而有大世界(天体)和小世界(人);人的信仰根源于内光,人返归“真”的基础则为外光对内光的反照:以及他的宗教伦理思想、神秘思想以及刘智思想的载体及其体现。
本书主要是对胡塞尔晚期思想的研究。 本书认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并不是一种主张世界虚无化的主观主义哲学,相反,它恰是一种与世界相关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整个先验现象学体系,就是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从先验主体性出发去构造一个合理性的经验世界。尤其是在他的晚期思想中,重建经验世界的问题更加成为了现象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本书认为,胡塞尔的晚期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学、生活世界理论和逻辑谱系学。通过自我学,胡塞尔首先确立了作为存在意义先验起源的“先验自我”,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构造起了“他我”的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的世界;通过生活世界理论,胡塞尔对近代以来的实证的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自然科学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作出了进一步的划分;通过逻辑谱系学,胡塞
十八世纪道德哲学中不少重要成分受自然法理论的影响非常大,自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之后,新教主义内部发展出了这些自然法理论。一般认为,新教徒的自然法理学在自然权利与自然法之间留有一种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对后续的很多道德和政治思想特别重要。对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道德哲学来说,这种观点尤为恰当。在对十七世纪欧洲自然法背景做一个广泛的概观之后,本书论点由此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的道德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