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学的历史进程,在学术上主要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达摩禅学是中国禅的先驱,中国禅的正式出现是道生禅学,慧能禅学标志着中国禅的真正形成,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践履规范的是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此后中国禅只是在如何体悟(方法)上兜圈子,在世界观上开辟不出多大的新意境,只是向儒、释、道三教融会的方向发展。到了近代,其主体人间禅学,是三教融会的归宿,也为中国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出方向。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中国禅学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启蒙理性,都对权力意志构成了压抑,使得身体呈现出病态的症状。 尼采试图颠倒这个压抑,他为此特别突出了生成、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正是这些品质,才构成了强健身体的基本素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就是对形而上学造就的病态身体进行否定,对强健的身体及其诸种特性进行肯定。
本书借鉴当代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游”、“美”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庄子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试图藉此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 绪论部分对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对《庄子》书文本材料运用方面的考虑作了一些说明。章对庄子哲学的产生背景作了考察,试图说明庄子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其他各家学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通过对“道”字的语源学和语义学的分析,对庄子之“道论”的本质含义作了新的探究。第三章对《庄子》书中“真”这个概念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庄子的语言观,特别是他的语言怀疑论。第五章分析了“道不可言”与“道”就是“言”的悖论以及《庄子》文章中
本世纪文化范畴内的诸多现代主义思潮,都源起于那一时期的俄国。人们称其为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将它与以普希金、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文化的“黄金时代”相提并论。就整全的影响而言,白银时代的文化似乎还超过了黄金时代,如果说普希金他们这一代人将西方文化引进到俄国,为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嫁接做出了成功的试验,那么,白银时代的一代人则在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的同时,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让俄罗斯理念以迥异于传统所理解的东方和西方的模式走向了世界。 本丛书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人文学科;既有重要作者的别集,也有重要思潮或流派的合集;既有可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也有意蕴深刻的思想性著作。它们相互之间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国白银时代文化的全貌。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刮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本书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本书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本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和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规的特色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并对在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一些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
《读子卮言》为民国间研究诸子学的名著,共二卷十六章,前五章总论诸子,后十一章分论各家。各章多以立意设为标题,故全书实为十六篇专论。其中“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论杂家非驳杂不纯”特具辟见。
本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作为主体部分的《意识》一书,二是增加的“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三是作为附录的“逻辑的世界”。从本卷的主题——属人的世界——出发,改写了《意识》的部分内容。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学习心得笔记。 根据当今学人的根基,学修的重点放在了下士道次第,因此,下士道的法讲得较详细,其余较简略。在下士道诸法中用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详细讲了亲近上师法,暗示了结上师因缘是重要中之重要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是一部思想修养法,对人们的世俗心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其中每一种法理都是针对相对立的无明设的,如无常观针对执常无明,业报观针对不明因果无明等等。 菩提道次的修行法就是智慧和心中无明的交战,认识一条法理,破除一种无明迷茫,悟出一种道理,这就是破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有法理知识,破除无明迷茫后,悟出的一个新的觉悟境界,才是生自内心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易经》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实用主义哲学学派创立者之一。 五四时期,杜威曾应胡适等人邀请来华讲学。讲学期间,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作“哲学史”系列讲座,《哲学史》即讲座中文译稿结集出版的一个小册子。《哲学史》共讲述十次,主要内容为古代希腊哲学。
这本书集结了罗素的诸多理论,比如爱情、婚姻、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并且分析精到,独具匠心。内容给我们最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做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其基本观点——人生观不受科学的支配,科学解决不了人生观问题,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极大反感。丁文江旋即撰文《玄学与科学》予以批驳,从而拉开了“科玄之战”的序幕。随后,梁启超、胡逋等人相继撰文加入,演绎成一场空前的思想论战。《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科学与人生观》即收录了这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思想论战中的主要文章,是当时“科学与人生观”之文章结集,内有胡逋和陈独秀的序2篇,另有文章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