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奥古斯丁在哲学和神学上影响人类文明1600多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信仰归宿可以说代表了一代希罗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他所确立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认识论路线成为西方古典文明的标记。在他之后的一代代思想者不断从他的思想寻找灵感,不论神学,更正教神学还是启蒙哲学甚至当代的存在主义, 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资源,他是西方文明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根基性人物。 作为现代文化人,无论你的思想路径如何,你已在有意无意中被他影响。 本书收入的两篇是奥古斯丁人论(Doctrine of Man)的代表作。《论自由意志》探讨恶的来源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论本性与恩典》探讨人的全然败坏与上帝的全然恩典。二文奠定了奥氏对人的本性探讨的基本思路,成为西方性恶论的经典阐释。
本书系“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袖珍经典”中的一种。本书的法文原著是根据涂尔干于1913年至1914年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笔记整理出版。之所以选择“实用主义”的问题来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实用主义思潮几乎已经成了通行的真理理论,已经对西方哲学传统构成摧枯拉朽之势,而且也表现出了与社会学思潮非常亲近的成分”。所以,作者致力于对实用主义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或批判,致力于界清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推出本书的中译本,旨在让读者通过译者的精彩文笔,一睹涂尔干思想的内在张力。
中江兆民经历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见多识广的思想者,当许多日本人满足于维新带给他们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他却充满了“忧患”:泛滥的物欲、败坏的习俗、沦丧的道德,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社会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人之将死,中江兆民爱之深,痛之切,犀利地批评维新后日本的世相:人人部希望追求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娱乐,千方百计追名逐利——做官的人,以行贿受贿养肥自己;经营工商业的人,寻找背景,投机钻营,互相勾结,牟取暴利。 作为深刻的思想家,他用病后余生体验着作为人的存在,留下了不朽的箴言,将生命的光辉刻入永恒的时空。
在庄子“得鱼而忘筌”的书写要求下,本书按照庄子的三言(重言-寓言-卮言)来回应庄子的思想,因而这里的写作有着庄子式的虚拟对话,有着汉代墓葬文物上云纹般的密写术,有着中国书法绘画的心印,有着对柏拉图、《》、维特根斯坦以及海德洛尔的戏仿与改写,有着对文学与哲学、文字与图像、经典文本解释与个体生命事件之间交错的双重解构式书写,这是创发的解释和变异的书写。作为一部思想严格的哲学书,从“ 余”这个词出发,作者揭示了汉语思想与中国文化生命的秘密:总是通过留有“余地”以及对“剩余生命”的征用来滋生生活世界的幻像。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无余”的境况,作者把“余”这个抽象的概念生命化与个体化,“余”即最为善化的“鱼“,也可以变异为任何的可能事物,直到变异为西方神论中被拯救的“剩余者”与“弥赛亚”的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的可能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其神圣的职责,并认为这是他造福人类的办法。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试图把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生中完成。正如上述引文所指出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方法是博采众长,并通过综合而创新。他把他那个时代和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代表。正是通过这些职业的工作经历,使人们对他的哲学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在这本书中,我将试图展示莱布尼茨思想的广博性,并通过对其思想推理过
本书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论述:,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它特别的目的并带来特殊的问题;第二,与此相连,产生了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三,立场观点的分歧往往以没有表露出来的假定前提为基础。本书作者对人类繁殖技术的革命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对迄今为止所进行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日益受到威胁的“人的本质”。
《男性气概》被称为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 性别中立社会 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
《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研究了1949年以来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的历史背景;评述了台湾和香港学者传播西方哲学的活动与成果;阐述了这些活动与成果对台湾和香港社会的发展作用;总结了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西方哲学在台湾和香港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性。《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的一部分,在展现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传播的真实面貌与发展过程的同时,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和说明乃至尝试创造性的诠释。作者所做的工作,对促进海峡两岸学者相互了解,对推动中国的哲学事业共同走向繁荣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