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自序 [术的缘起] 天命观的产生和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术的起源、发展和成熟 [术的基础理论]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 五行和四时五方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寄生十二宫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十二生肖和地支 [四柱的具体方法] 怎样排八字 推算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 关于五行生克的术语和用神 八字中有关的星宿神煞 命理中五行和干支的分析 日干、格局和干支合化刑冲的看法 富贵贫贱和寿夭疾病的推算 从八字五行看人的性情相貌 看八字,论六亲 怎样看大运和流年的吉凶荣
本書采用反切系聯法考訂唐僧慧琳《一切經音義》的反切,得到其聲類和韵類系統,並認為慧琳反切反映了跟《切韵》音系不同的語音系統。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庄子文,汪洋肆恣,变化无方;庄子思想,曲折隐晦,寓意深遂。这就给后人阅读、理解《庄子》带来了莫大的难度。更令人无奈的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说作为中国人,《庄子》却又像一座蕴藏富饶但无法绕开的高山、一条景色瑰丽却处处有险礁暗流的大河。爬山涉水,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当然得从消解庄文所给我们带来的困难着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思想的梳理。作者正是综合这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路,给出合理的判断。书中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具有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本书述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因由、发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罗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诅法、四十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萨拥护之咒等。由于经中《大悲咒》普遍流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为民间尊敬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界,显密二教的崇拜对象往往不同,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则是显密二教佛所共同尊仰的大慈大悲菩萨。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
本書以版本的不同,把《大般涅槃經》的異文分為兩部分來談:一是敦煌寫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文字學意義上的,主要研究其類型、成因及意義;二是傳世刻本中的異文,這類異文主要是校勘學意義上的,主要以《大正藏》為材料,通過調查和比勘南北兩本《大般涅槃經》之間的異文,考察南、北本《大般涅槃經》在語言上的差異。
《禅林宝训》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禅师之遗语教训,几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此书古来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僧伽之入门书;现今被誉为佛家之管理学,处世哲学之要典,世人亦可从中得到启迪。
本书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本书由郭齐勇主编。
乔治·索雷尔出生于19世纪中叶,作为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开始写作地比较晚,关注那些界定模糊的科学主题,后来转而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有为感兴趣,他是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人。在本书中索雷尔着重对革命工团主义进行了阐述,尤其强调了社会神话的重要意义。总罢工的社会神话在索雷尔看来可以集中无产阶级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为他们的目标努力。暴力在索雷尔那里是积极的,虽然它赋予了工人阶级以枷锁,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指向解放的强力。索雷尔并没有讨论神话的真实性,而是侧重于讨论深化的效果,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那些我们智力无法达到的东西,例如神话,我们究竟通过什么来判断它的合法性?
“黄老学”,过去通称“黄老之学”或“黄老道家”。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和检讨“黄老学”。 本书共分六章。章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着重对“黄老学”的产生、内涵特征和发展概况等加以揭示和作理论说明,为了解“黄老学”提供一种“纲要”。第二章至第五章相当于分论,即对战国南、北两个“黄老学”与战国时期传播“黄老学”的人物及著作、秦汉“黄老学”的人物和著作进行具体的思想剖析,并尽量揭示其内在思想逻辑及其演化关系,从而为读者了解具体的“黄老学”派别,提供一种“细目”。第六章是全书的结尾,即睚同所说的对“黄老学”的评价。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本书通贯古今,内容完整。以时间为线索,上溯哲学产生以前的古代阿拉伯时期,下迄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从公元7世纪教经典《》问世,到哲学形成、发展,至今天的状况,完整地再现哲学产生的整个历史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丰富内容,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从古代到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完整画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哲学简史,实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视野宽广,立论公允。作为一部反映整个哲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著作,本书对错综复杂的哲学从历史演变、发展脉络、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角度做了层次鲜明的梳理,特别注重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探讨哲学产生的背景,把不同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都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既从横向角度探讨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哲学本身所包含的多层面内容,又从纵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四卷包括《叶秀山学术文化随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 叶秀山卷》两本作者自选集。
本书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三本作者专著和自选集。
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本书的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本书的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后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