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和高中老师谈写作教学》希望能为读者开辟一个新的视觉。写作教学的新的视角根基与写作理论的突破。很长时间里来,我们习惯于把“写作”分解为“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侧面加以研究,20世纪后期,写作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那就是:“写作”是“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者视野中的客观世界)“受体”(读者)和“载体”(写作样式)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人把前者戏称为“文本”而把后者戏称为“人本”——前者是就文章论文章,以“文”为本;后者研究一个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以“人”为本。虽然这种称呼是套用了目前的常用概念具有多义而且带有几分诙谐色彩,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但它确实能够反映两种对“写作”解读的不同特点。我们不敢说自己谈的全面而,但我们相信:这里的内容有不少是现在谈中学写作教学的书里
罗伯特·威尔逊是美籍欧洲导演、表演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灯光设计师,并兼及其他领域。他是跨界能手,不仅跨越了门类艺术界线,也跨越了地理界线。他是艺术全球化的先驱。《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首次从下列几个方面对罗伯特·威尔逊进行了完整论述: 以美国和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为背景,分析其主要作品; 探索威尔逊的“场面效果图册”、工作室和排练方法以及合作过程; 研究其审美原则和构思元素,这些成就了他的导演特色; 用威尔逊的技巧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系列实用练习。
本书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取向,结合个体主义、新结构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三种分析阐释框架,较为系统 地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本书实证研究内容 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关于教育获得机制的研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背景因素对不同 教育阶段、不同类型教育的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扩展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影响特征,同时 对制度性因素,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也进行了的探讨。其次,本书还集中讨 论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个体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联特征,特别就具有质性差异的不同教 育形式与个人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的比较分析。
中山大学初成立时称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传统大学多以书院体制构筑其体,中国现代大学建制,仿自西方。前者多强调和讲究修身养性与人格培养,后者更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熏陶。中西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存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在这种中西文化交汇中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中山大学因此也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风韵。 当前,中山大学的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术导向,着眼人才培养,倡导和谐合作,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其发展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居于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贵州读本》是为贵州青少年编选的一个语文读本。主编有三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贵州生活过十八年,把贵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戴明贤是贵州作家,封孝伦是贵州学者。《贵州读本》首倡把地域文化的教育引进语文教育,但它提出的理念却明显超出了地域文化。那就是: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编者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精神建设的大问题。 贵州山水、贵州风情、贵州文化,在很感性的文字中展现,像一幅逐渐铺开的长幅画卷。如编者所言,它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
徐明清,1911年5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1925年参加进步青年政治团体乙丑读书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长期在敌占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秋转为中共党员,任晓庄党支部委员、妇女干事。1930年起相继担任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妇女部长、上海一·二八难民工场教育科长、晨更工学团主任、东北军工委妇女支部书记、中央组织部妇女科副科长、陕甘宁边区妇委书记兼妇联主任等职。参与筹办并参加了边区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参与组织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建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农业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央农村工作部干部处、基层组织处、教育处副处长,国务院农办农场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定为叛徒。1977年,又因受江青问题的牵连,被关押两年半之久。198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对徐明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它是在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中基于赋权、增能之理念,以中小学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高度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自觉为基础的一种课程规划与开发的专业化活动。如果没有国家程度的“赋权”,则如英国课程论专家丹尼斯·劳顿所说,实施课程的教师只是“被当作听人使唤的雇工,而不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上参与课程的专业人员”,就不可能有所谓的“课程领导”。从这个角度讲,美英等国以分权制为主的教育体制中出现“课程领导”之理论与实践,实乃“内生而成”。至于我国,由于长期的教育集权制导致课程的管控权集中在行政部门,给予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开发的权力空间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学校的行政人员及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也无课程能力,更遑论课程领导。幸而在21世纪初,我国
本书为人力资本配置设 计微观基础,深入分析经济 转型与高质量增长问题。,揭示短期冲击下低效配 置是稳态均衡的原理,厘清 人力资本低流速与错配对经 济转型和创新的抑制机制。 第二,量化创新效率的增长 过程,考察 通过纠正人 力资本错配实现经济高质量 增长的可行性和动力转换路 径。第三,将中国的现实与 理论相结合,以高质量增长 为目标纠正错配的短期战略 问题,设计转型所需的激励 规制政策。
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语言的模仿、复制和传播。人的大脑心智中潜藏着的信息模因是信息的元表征。在语境的作用下,元表征得以模仿、复制,产生各种各样变异的信息表征内容,从而促使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本书拓展并强化了道金斯的理论,并首次呈现了一个完全成熟的、可行的文化DNA的概念。作者认为,文化的演变既可看做模因进化的结果,又可看做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模因进化观与人类是有意识的、有智慧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