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2500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51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2010年是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钱锺书著作的研究者及亲朋好友等特写文章以兹纪念。本书共分四辑,辑是对钱锺书学术思想的宏观论述;第二、三辑是钱先生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等的回忆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的钱锺书;第四辑多是对钱先生学术专著的研究。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
统计指标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统计工作的变迁,进而反映出整个经济社会的变迁。《我国20个统计指标的历史变迁》精选了国家统计局生产、发布的20个核心指标,涉及14个专业领域;每个指标的变迁内容大致由变迁简史、变迁亲历、变迁图谱和历年数据四部分组成。为大家了解和研究新中国统计发展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更为大家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指标提供切实方便和有益帮助。
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著汪民安主编刘宇清译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中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了“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机关系既是一个迫切的伦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和哲学问题,它弥漫在整个生活与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