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本书透过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对华北的一个普通村落进行了实地的人类学田野考察,作者试图深入探讨乡土社会中的“多元性”及各类的建立过程和条件,还试图在国家法律与地方社区的“习俗观念”之间找到可以沟通与相互和谐运作的途径。
本书从社会资本的非制度性机制视角研究了“干部”阶层的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作者利用经验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具体描述和考察了当前干部阶层社会网络资源的分布、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职位升迁中干部对社会资本的使用、社会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试图对“干部拥有什么样的社会网络资源?”、“职位升迁中干部使用社会网络资源的情况如何?”、“社会资本在干部职位升迁中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等问题做出回答。本书为干部的职业地位获得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中文目录
缠足与反缠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争斗曲折而绵长,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一方,如近代以前的缠足和近代的反缠足。《身体之争--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历程》由杨兴梅所著,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近代中国的缠足及反缠足运动的双方统一纳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平等看待,重建了近代中国的缠足与反缠足运动进程。《身体之争--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历程》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缠足与反缠足观念的变迁和反缠足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重点省市,如四川、山西、云南、北平的情况,从社会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反缠足运动的努力与成效进行考察分析。
本书是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也是对空间性别问题的探索性研究。本书从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空间研究出发,深人阐释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能,并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试图构建我国的女性空间研究框架。本书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自分析,总结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女性空间发展的重要特点。同时,本书还以南京作为实证地区,运用大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女性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女性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和空间研究提供参考。本书可供城市规划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内容简介
《元始女性是太阳:“青鞜”及其女性研究》介绍了1911年秋天,平塚雷鸟与一群知识女性创办了《青鞜》杂志并成立了“青鞜社”。《青鞘》杂志存续5年间,不仅促进了日本女性的自我觉醒,为日本女性的自我表现提供了舞台,而且为近代以来日本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
《三十年社会文与化思潮》通过引入中国道路与世界历史逻辑的重述、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现实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视域,分析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效应,进而初步提出了相关的哲学自觉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