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深陷于结构-能动、整体-个体的二元对立之中,对充溢于张力之中的“关系”却“熟视无睹”。即便有学者意识到了“关系”的存在,也不过是“将其视作存在物的‘来源’,或其他事物的副产品”。但在皮耶尔保罗·多纳蒂看来,“太初即关系”。他甚至将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也等同于“社会关系”。因为在他看来,关系是从行动者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是不可分割、不可还原的涌现物。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就应该是这种涌现出来的关系,即成对(couple),而非个体。社会由人与人创造的关系构成,并在关系中涌现出社会的特征、权力、秩序等。关系社会学所关注的关系等现象具有涌现性。
《科学研究的艺术》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方面综合了一些科学家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分析了在科学上作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科学研究中有益而又有趣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可供各种学科参考的指导原则与思维技巧。
本书文字写于甲申猴年和乙酉鸡年。还记得那两个春节,媒体时代的节日,吉利话铺天盖地,重复万遍。从猴身上本来是难找吉利话的,但中国人何等智慧。说的稀松平淡的是:金猴献瑞。说得富丽堂皇的是:马上封侯。说得凶神恶煞的当数:杀鸡敬猴且不说偷换了该成语中的“儆”字,讨猴高兴,就该杀鸡?真乃“当惊世界殊”又用到领袖的诗句了。本文集中,这些吵架味道的时评文章分类编排,譬如交通,公园游泳,体育,等等。除此,本文集中还有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关于读书,我写的书,我编的书,其他人的书,或为前言,或为补记,或为书评。其二是演讲,收录了我在申酉两年中的六场演讲;说话毕竟比撰文少些八股,更为松弛,更少忌惮,更加开心。
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的交汇点上,以界说非理性、评析非理性主义、探讨非理性的基础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剖析非理性诸因素的作用、扬弃非理性为理论框架,力图客观而全面地揭示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界说非理性是本书立论的前提。本书将非理性概念概括为与理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认为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待非理性问题,才能找到非理性问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托。本书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比较中,分析和论述了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发展、主题和得失,剖析了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失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作用。科学地说明非理性因素在社会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权利)观念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当前全球公共治理发展趋势之一。在中国情景里,从有效性和民主性两个维度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为解决这些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公民参与在中国情景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群众路线的传统,因此以公民政策参与为路径开发民主的中国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朱德米著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研究》从政策科学和民主理论两个学术脉络中总结出公民政策参与的理论。以制度分析一机制分析一动力与效果分析为研究框架,在对中国近10年来公民政策参与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性的理论总结,探索并丰富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 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声
本书是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5年年度工作会议学术研讨成果的汇编,这些研究或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与现状分析方面进行探讨,或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方面深入阐述,或从如何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焦点团体”是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我们乍看之后所认为的某种形式的组织。这种方法既可以用在市场营销、参与式培训、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可以用在学术研究之中。本书作者在他们多年进行焦点团体经验的基础上,向意欲开展焦点团体工作的学者、研究生,或者其他从事社会、企业的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人士提供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建议。与一般的方法类著作不同的是,本书提供了“背景”、“提示”、“示例”、“提醒”、“清单”等5种类型的补充资料,同时,适当的地方还加入漫画式的插图,让阅读和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快乐。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和解读城市文本的价值视野,并从四种角度看待和认识城市:一是建筑和城市领域内对城市价值观念的变革,将城市视为一种人工建造的实体环境加以认识;二是将城市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三则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市场”的模型,四是将城市视作人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