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混沌理论与生涯不确定性管理》融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以生涯混沌理论为指导,从个体心理、社会资本、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和生涯教育等层面,全方位分析了当代青年在不确定性上升的生涯发展进程中的适应困难;构建了生涯不确定感的多维度成因模型和应对体系,对增进当代青年的生涯适应力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被界定为父系父权亲属制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存在普遍的“妻管严”现象?为什么众多家庭在日常往来中与母系亲戚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本书以作者在山东一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实践和性别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体系。作者指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亲属关系经营活动,构建出了不同于正式父系谱系关系的实践性亲属关系网络,并使妇女在父系体制内创造出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问题中,艾伦·G·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时,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用一整套丛书来介绍“时空社会学”,无论是对广大读者还是对社会学、社会理论等专业领域的学者来说,都似乎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其学术和社会意义是需要予以说明的。 的确,尽管历史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涉及时代(时期)、区域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是,把时间和空间看作社会学的主题,甚至把“时空社会学”看作当代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一种重要的理论研究方法,这在中外社会学界和社会理论领域还是需要加以论证的。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等著作中强烈批评西方社会理论对时空问题的忽视。他认为,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行动的环境,并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测量的钟表时间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只不过是近代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在他看来,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
《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介绍了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把实验方法区分为经验驱动型和理论驱动型。前者是帮助研究者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规律,后者是对抽象理论的实证验证。这《实验设计原理:社会科学理论验证的一种路径》对多个典型的实验进行解析,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重物下落实验、阿基米德的杠杆实验、阿施的从众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权威(电击)实验等,并将自然科学中的实验与社会科学中的实验进行对比,除了总结出优秀实验设计共有的5条原则外,还以严谨的逻辑分析指出,以实验来检验理论,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完全可以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对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收录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考释三则》、《甲骨文字考释四则》、《商代金文的妇名问题》等文章。
《大家风格:当代国画大家作品鉴赏(1)(人物卷)》中所收录的艺术家,他们的出生年代和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他们具有我们不可忽视的艺术创造、艺术经历、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就考察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演变而言,如何选择、考量对象,他们将会是绕不开的话题。《大家风格:当代国画大家作品鉴赏(1)(人物卷)》的编辑,一方面在于对当代中国画的艺术面貌和主要的创作力量作一个有意义的整合和呈现;另一方面,希冀通过《大家风格:当代国画大家作品鉴赏(1)(人物卷)》能引申出更多的对当代中国画的思考和探索。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本书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系政治社会学及法律社会学专题研究,作者以变迁社会中的经验现象为据,围绕历史以及转型中基层社会的制度、行为和观念变迁等主题,精选文章。各论题聚焦于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和秩序转化、公共组织角色变化的政治后果、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中国社会利益组织化的特点、阶级组织化不活跃的原因,以及社会建设可借鉴的历史经验。《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由张静所著。